我們要明白自己的存在,其實就是「時間」與「空間」,並將自己交給廣大的天空。(示意圖)
圖/123RF
《致想太多的你:逃離腦內劇本、終結內耗循環,韓國心理學博士教你不再被「思維牢籠」困住人生!》,方舟文化出版
文/邊池盈
譯/郭佳樺
所謂「放下」,並非眼睛一閉、放棄一切,而是睜大眼睛,看見完整的真相。我們很希望受到社會認可,備受眾人喜愛,但即使我們再努力成為聰明又會賺錢、外表好看、交友廣闊的人,也得明白那並不是「全部」。
我們是「時間」與「空間」的存在,靠擁有某種固定的東西,是無法真正滿足欲望的。單靠不斷追求、不停向前衝,絕對無法讓我們抵達幸福終點。
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人生,那不一定是因為你「還沒做夠什麼」,而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好好看清眼前的一切」。是因為我們不斷製造出欲求,遮住了真實。想看見完整的真實,就不可以逃避,不能用東西去掩蓋其他東西。
靜靜停留在當下,去看。這就是修行。真正的休息來自於吐氣,而吐氣是放下、是淨空、是放手。而要能放下,就必須看清楚。不清楚腳底下有什麼,你敢跳下去嗎?當我們不清楚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放手、放了什麼,自然也不可能真正放下。在冥想之前沒弄清楚冥想的意義,那靜坐也不過是矯正姿勢或注意力訓練罷了。
我們面臨的問題一開始看起來都很簡單,但很快就會發生第二個事件、第三個事件,能量開始打結,線頭糾纏,情緒湧現,問題就變得複雜起來了。這些絲線錯綜複雜,再加上情緒進去,問題就更複雜了。痛苦、疼痛、人際關係的困難等,我們無法逃避這些人生困境。我們必須面對這些糾結的「結」。
要打成一個結,需要許多條件組合搭配。自己的人生、他人的人生、彼此的性格、原因與結果,相當複雜,光用想的也無法理解全部。所以,不要急著解決問題,如果貿然拉扯,只會把線扯斷。請溫柔地拿起這一團線,緩慢、細心地靠近它。請慎重思考,從哪一端開始鬆開比較好。
待事以溫暖之心
首先,要以一顆「溫暖的心」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情,以及那些已經交錯環繞的結,要順其自然接受問題、矛盾、痛苦及困難。若希望當人生碰上困難也有辦法好好處理,就需要修行。所謂修行,就是對自我實相的覺察。
我們要明白自己的存在,其實就是「時間」與「空間」,並將自己交給廣大的天空。好好了解如何放下、如何好好死去、如何吐氣,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別只顧著大口吸氣,吐氣時也記得要放下一切。別緊抓著東西不放,也不要試圖掌控什麼。記得,是完全放下,就像把自己託付給一口巨大的氣息一般。當我們完全將氣吐出去,就與世界萬物合而為一了,再也不會想要去控制任何東西。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好好死去。領悟好好死去的方法後,將不汲汲營營抓住東西。
畢竟,無論是在意識中還是潛意識裡,很多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為「我們太用力地想要活下去」。若能明白吐氣與吸氣的道理,那麼「清空」與「填滿」就會自然地交替發生。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只要盡心活在當下,一切就會沒事的。因為,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你的「呼吸」依然會照顧著你。
(摘自《致想太多的你:逃離腦內劇本、終結內耗循環,韓國心理學博士教你不再被「思維牢籠」困住人生!》,方舟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邊池盈(변지영)
作家、臨床與諮商心理學博士。於韓國CHA醫學大學(차의과학대학교)醫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研究主題為調節焦點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專注於以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重新詮釋心理學理論。專業領域包含家庭諮商、自我疼惜、夫妻關係品質,以及調節定向理論、認知彈性對身心健康的影響。目前致力於為上班族開發心理教育模型,以促進心理健康並提升自我調節能力,並積極進行相關講座與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