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徽陪伴長者,學到了「話不用多」,但要讓他們有被疼惜的感覺。 圖/呂艷芳
文/趙慧琳
即使九二一災後,埔里成為一朵陷落蓮花,從台北嫁過來的阿徽仍不曾須臾棄守這座山城。她最懂得小鎮老人家何以苦苦依戀土地的決志了。那也是她十多年如一日的堅定守護,讓長者們如願以償,勇敢地在黃昏道途上前行。
阿徽陪伴長者,學到了「話不用多」。她會偶爾拍拍阿嬤肩膀,拉近她的手,詳讀她手紋生命線,或者摸摸她滿是皺紋臉頰,稱讚一聲,「嗯,你很可愛。」阿徽知曉,老人家需要這種被疼惜的感覺。
阿徽在地服務的對象多半是七十歲以上長者。「他們很眷戀這塊土地的味道,這裡才是金窩、銀窩,有一輩子辛勞付出的情感。為何要他們在垂老之年到陌生地方?老人家的記憶像是抽出來的一長條底片,突然之間都曝光掉了,連半張影像都洗不出來!」阿徽無法想像,一旦長者們精神、體力都漸漸弱了,卻沒有機會在地安老,處於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將會陷入多大恐懼呀!這也正是她堅守居家服務崗位的價值所在。
阿徽體認,自己從事居服工作最大收穫,是學會了以柔軟姿態重新和自家的婆婆、媽媽應對相處。「你想,我一個台北人嫁來埔里,撞擊有多大?我跟我婆婆,是從敲桌子,質問說:你就是不疼我,你怎樣怎樣……到最後,我婆婆過世的時候,把所有可以交代的,包括金錢,統統交給我保管。在我做居家服務滿五年了以後,我跟婆婆之間關係才逐漸改善。以前,我不會主動去牽婆婆的手,也不會跟媽媽抱抱。我是不來這一套的。現在我會了。我還會做一些很小孩子的動作:手這樣按著媽媽兩邊的太陽穴,說,來,我給你電力,我幫你充電。七、八十歲的老人家心裡就是舒服,就是高興。居服員做了十多年,我才學到這些。」
阿徽以武俠術語「天蠶變」來形容居家服務的專業投入,讓她整個生命視野得以提升。過去她是個依賴心很重的傳統女性,認定嫁了老公,就是取得長期飯票。作為本土第一代居家照服員的先驅歷程,不僅讓地震災後重建的家屋貸款得以順利清償,兩個女兒也都平安長大,完成了學業。更重要的是,阿徽領悟到:「女人一定要有自己想法,一定要有一份工作來肯定自己,有一份收入來支出自己所要的部分,你的人格才會完全獨立。」
(摘自《有我照你》,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趙慧琳
一九六四年生,台中人。台大城鄉所博士。曾為聯合報記者,以〈九二一災後文化家園重建〉、〈新興潮流──國民美術〉和〈另類西施──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獲吳舜文新聞獎。著有歷史小說《大肚城,歸來》(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