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蓮 推廣好書 捍衛報紙讀書版面

阮愛惠 |2014.10.05
1816觀看次
字級
李金蓮 圖/李金蓮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李金蓮提供

台灣「金鼎獎」的設立,旨在獎勵出版領域裡有卓越表現的從業人員及作品;其中「特別貢獻獎」,過去三十六年都頒發給出版社、雜誌社創辦人,卻在第三十七屆(二○一三年)首度頒發給前《中國時報》「開卷版」主編李金蓮。這是金鼎獎的創舉,也因為李金蓮在開卷版二十餘年的工作表現,圓滿豐實,足為表率。

領這個獎時,李金蓮已經退休整整一年,出版界卻不能忘懷她的貢獻。她在領獎的當下,仍三句話不離本行地表示,希望社會繼續支持和捍衛報紙的讀書版面,更希望媒體老闆重視這樣的版面。

時光又過了一年多,李金蓮目前正安享退休後從心所欲的生活,曾有幾份工作找上她,她都不為所動;畢竟美好的仗,她已經打過。

回首近四分之一世紀的編輯檯職涯,李金蓮有說不完的回憶。她經歷過開卷「三房兩廳」(三個大版面兩個小版面)的顛峰期,也堅守到「一兵一將」的小天地。編輯生涯中,她站在第一線,直擊台灣出版業二十五年的起伏轉型、親炙文壇人物的才華展現、同時見證台灣報業及出版業的興衰遞變,可說是一個文化工作者難得的風雲際會了!

李金蓮能安住在同一個單位那麼久,除了個性沈穩好靜,也因她特別喜愛埋首文字堆的工作。她很感懷地說:「我很幸運能在一個崗位上這麼久。我做過的每項工作,都是用漫長的時間去思考及培養情感,並有脈絡地觀察文化生產結構的需要。」

帶領作家

走訪鄉鎮圖書館

一九八八年四月創刊的《中國時報》開卷版,一直是台灣出版界最重視的報紙版面,其中最受業界關注的,是開卷每年年底舉辦的「開卷好書獎」。這個獎的遴選過程公正嚴謹,獲獎的好書受到整個華人社會的注目,也會在各大書店陳列展售,銷路更水漲船高;甚至在國外工作的台灣人,回台時便購買大批得獎書籍,作為他鄉打拚的精神食糧。

有一年,李金蓮與作家夏祖麗聊天,夏祖麗原本旅居澳洲墨爾本,住家附近有座很棒的圖書館,只要開卷好書獎公布,圖書館立刻展示出來,而且炙手可熱,往往借不到。李金蓮非常羨慕這樣的閱讀環境與氛圍,心想,真希望台灣的閱讀風氣也能這麼好,於是,她開始和各地圖書館連絡,邀請圖書館展出開卷的年度好書。

這原非編輯檯的份內事務,但李金蓮卻發心推動,找出各國各地圖書館的電話,一家一家打電話邀約,親自寫公文、貼信封等,過程中,這位身處台北的報紙主編,結識了許多認真打拚的鄉鎮圖書館人員,也了解到他們雖然有心,但缺乏人脈與創意的困境,有些圖書館甚至從來沒有作家光臨過。

因此,李金蓮開始思考如何在書、作家與圖書館之間搭起橋樑,這個念頭後來發展成開卷與台灣文學館合作,二○一○年暑假起,帶著作家走訪七座鄉鎮圖書館,舉辦「作家撒野.文學下鄉」系列演講。活動持續至今,繼續一鄉一鎮的走下去。

放下身段

請讀者閱讀好書

走出台北,踩踏在鄉鎮土地上,與在台北大都會辦活動的經驗很不一樣。鄉下的讀者聽演講時,臉上流露素樸的歡喜,年輕人更是求知若渴。有時在戶外開講,人潮湧動,簡直像選舉造勢現場。

有這個經驗後,李金蓮得到更大的勇氣,甚至以募款的方式,為年度好書得獎作家拍攝BV(Book Video),更得到多位新秀導演支持,交出優質的影像作品,這些BV作品後來在書店、大學校園、圖書館廣宣流布,成為台灣影音行銷閱讀模式的先導。

李金蓮說﹕「二十四年的職場歷練,把我從一個軟綿綿的浪漫文青,變成一個相信知識力量可以改變社會的版面主持人。過程中,我也體認到大眾媒體必須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放下精英式語言,尤其當大家都說讀書人口減少,我們更要彎下身來,把好東西捧到讀者面前,請他們享用。而不是等他們自己來。」

回歸志趣 重拾寫作之筆

真正讓李金蓮離開編輯崗位的主因,不是因媒體環境日趨沉淪及資源的擠壓,而是在停筆近三十年後,她聽到內在沈默許久但並未瘖啞的呼喚──「我要寫作」。

李金蓮曾是時報文學獎得主,出版過短篇小說集《山音》。寫作是她國中時就立下的志願。後來她雖從事文字工作,但編輯作業耗盡心力,工作之外,又經歷母親重病和她結婚、為人母等人生過程,她說:「有好長一段時間,對於文字,我變得只會下標題和寫前言。」

在報社工作的後期,因為各種壓力,曾讓她非常不快樂,甚至一度討厭起自己,「『文學是苦悶的象徵』嘛,為了解決自己內心的糾結,我開始寫部落格,原本是為了自我療癒,後來卻一發不可收拾,下班寫還不夠,有一陣子連上班時間都想寫,這是二十多年來從未發生過的事;於是我知道,是該放下工作的時候了!」

雖然是在職業生涯圓滿交差後才回歸自我志趣,但李金蓮仍覺得重新執筆寫作,只是一圓少年夢而已。她說:「最好的創作時光已經過去了,而且我不是才氣很耀眼的人,我只是單純抱著『就算寫得很爛還是要寫』,這樣的心情。」

李金蓮選擇書寫最困難的長篇小說,講述一個老時代的成長故事,「從市場來看,這是沒什麼賣點的作品,我不知道讀者是否有興趣;但到了我這個年紀,免不了進入自傳式的記憶回溯,透過書寫,跳進往昔生命的旋渦。」

小說已到最後的修訂,即將完成。兩年多來,年過五十的她,經歷情緒大起大落,有時寫得很順手,有時卻對書中的人物近乎厭倦,直想趕快遠離,李金蓮說:「現在我完全可以明白,為什麼有些作家會寫到失眠及憂鬱症了!寫長篇就像和筆下的一群人共同生活,沒想到跟筆下人物也會像家人一樣吵架!」 

李金蓮的長篇小說暫定名《浮水錄》,寫作的緣起,竟是來自一個神秘的夢。有一天,她夢見她的爸媽在海邊有棟老房子,她想去找那棟房子,於是沿著海邊公路一直走。當她終於找到房子,雖然破落斑駁,但她決定住下來。夢中的李金蓮踩著海邊的石頭一直走,直到河海的交會口……「醒來之後,我感到十分悵惘,甚至不想醒來。我回想童年,就住在新店溪邊,我原是水邊長大的小孩。在長篇小說裡,我嘗試描繪童年生活,大量採用了五○年代的生活細節,例如煤球爐、白雪公主泡泡糖、五分珠、腳底生凍瘡等。故事是虛構的,但生活的氛圍是我想要留下的、屬於那個時代的溫柔情境。」


歡喜品嘗 各種世間滋味

行過中年,李金蓮見到身邊很多朋友都走上信仰宗教的路,大多是佛教。她說:「我常閱讀宗教相關書籍,譬如遠藤周作的《對我而言神是什麼》。遠藤周作是日本、甚至是世界文壇重要的天主教作家,他的小說都在處理宗教的『救贖』課題;還有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的《宗教的慰藉》,探討的則是宗教對人類社會的功能。我閱讀作家對宗教的思考,很充實。但不知為什麼,我從未考慮信仰任何一門宗教,從未想過讓宗教來馴服我。」

李金蓮說,她常覺得自己像分成兩半,一半是真實的自己,一半則是冷眼看著自己或旁人,「我喜歡看到人性的載浮載沉,我喜歡看到我的貪嗔痴、我如何解決自我的欲望。我從不想逃避去看、也從不想把這些東西放下來,我喜歡讓這些意念和欲望隨波而動。我甚至懼怕如果我真的抓到『信仰』這個浮木,就好像和他人穿上同一件制服;我害怕被統一,我喜歡看到自己複雜的那一面。」

或許因為還熱中於寫作,李金蓮寧可保持對世間萬象的動心,她笑說:「但我有很多方式安定自己的精神面,例如讀書、看電影等;我也常有苦惱,但我可以看著苦惱起滅而不逃避它,我歡喜地去嘗各種人世間的滋味。這是我現階段對宗教的看法,相對於已經擁有宗教信仰的人,我實在是個野蠻人!」

雖不透過宗教,李金蓮仍寄望有修煉身心的方式,那就是「寫散文」。她說:「長年在媒體工作,難免養成尖銳的、批判的視事角度,我很想修掉這些稜角。譬如向田邦子等日本作家,他們的散文常保有一種溫暖、緩慢、包容的情味,我期待像他們一樣,藉著寫散文,來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態。我不知道這樣會不會比較接近宗教,但這是我用來洗禮自己的形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