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更好? 蘇格蘭為何要獨立

戴定國 |2014.09.14
2954觀看次
字級

文/戴定國

蘇格蘭獨立公投,反對者在民調中長期領先,詎料七日公布,支持者占百分之五十一,反對者占百分之四十九,挺獨首次占了多數。大家原本都不認為蘇格蘭真的會分出去,直到這天,突然,英國人有了危機感。

倫敦市長強生說,蘇格蘭獨立的影響比昔日北美殖民地獨立要糟糕得多。北美殖民地、如今的美國總統歐巴馬用俗諺「如果沒壞,就別修理」委婉表示意見。好端端的,沒吵沒鬧,蘇格蘭為什麼要獨立?

先談強生所謂「更嚴重」。剛好一年前的九月,二十國高峰會討論是否向敘利亞開戰,英俄意見相左,俄羅斯嘲弄地說「那個小島,沒人放在眼裡」,引發英國首相卡麥隆怒駁。但蘇格蘭占了近三分之一面積,如果獨立出去,是可能給英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畫上問號。

蘇格蘭陣雨? 你走吧

一個世紀前還是稱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如今三百年的聯合王國搖搖欲墜,怎能不讓英國唏噓。但英國國名不是England(英格蘭)而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指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聯合王國包括「四國」。

蘇格蘭人和英格蘭人一直互看不順眼,大英博物館所藏一幅十八世紀理查牛頓的版畫,描繪奇形怪狀的蘇格蘭人如陣雨般降落倫敦。對「蘇格蘭陣雨」,對蘇格蘭獨立,英格蘭人一貫說「你走吧」,因此溫馨的口號「在一起更好」似乎來得太遲。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蘇格蘭、英格蘭交戰不斷,分分合合。一三一四年,蘇格蘭國王布魯斯大敗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確保蘇格蘭獨立,這一戰役迄今剛好七百周年,這也是公投選在今年的重要原因。

兩國的結合始於一六○三年,蘇格蘭王詹姆士六世繼位為英格蘭王,將兩國合併為共主邦聯。但合久必分,兩國後來分裂。直到一七○七年,蘇格蘭財政瀕臨破產,英格蘭出手援助,雙方簽署聯合法案,合併議會,首都設在倫敦。一些蘇格蘭人感覺被出賣,認為簽法案的蘇格蘭領導人受賄。因而自合併之日起,爭取獨立的進程就開始。

不列顛興衰 共同見證

蘇格蘭知名作家安德魯‧歐哈根強調自己的蘇格蘭身分認同,但他支持統一,認為愛爾蘭的歷史矛盾很清楚,因它從未在與英國的關係中受益,是一個被壓迫的國家,但蘇格蘭首席部長薩孟德推動獨立,把蘇格蘭打造成一個悲憤的被壓迫民族,這種民族主義正當性不足。蘇格蘭不像愛爾蘭或西班牙的巴斯克,要反抗歷史暴行,掙脫枷鎖。

歐哈根指出,英國有好幾任首相是蘇格蘭人,大英帝國四處殖民時,蘇格蘭人積極參與,殖民地的西式工業化進程往往是蘇格蘭人領導完成的,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留下了蘇格蘭將軍和工業家的名字。

蘇格蘭和英格蘭一同定義了不列顛,也見證了帝國衰落,現在的爭論是,還要不要留在這個破落戶共同體內。歐哈根認為年輕一代早就超越這種觀念,「我們生活在全球化時代,民族主義是十九世紀概念,已經過時了。蘇格蘭人和年輕人都知道民族主義只會帶來危機。」

民族國家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它不天然等同於一個負責的、良善的政體,在歷史上例證很多,更血跡斑斑。

健保 也是國家認同?

除了民族主義,蘇格蘭有什麼非走不可的理由?意識形態的選擇是一個,因近幾十年保守黨政府太偏右,柴契爾解散工會,很多蘇格蘭人不能接受,希望有一個更社會主義、更北歐化的國家。九日在利物浦的工會大會,販售一款馬克杯,印有柴契爾肖像,寫著「我仍痛恨柴契爾」。

但一面訴求社會主義,一面要求獨立,在有些人看來是荒唐的,認為就算蘇格蘭工人階級被保守黨政府欺負,其他地區工人也一樣,這不能成為獨立的理由。此外,薩孟德說健保是蘇格蘭國家認同的根本部分,獨立才能掌握健保決策權,不會像英國慢慢步上私有化之路。

許多人不理解,很多獨立訴求如健保,根本是政策問題。統一派說,請留下來和我們一起改變政府,變得更公平、更社會主義。這不無道理,不滿政府可以用選票來換政府,為什麼要換國家?歐哈根說,「如果你不喜歡保守政府,負責任的做法是協商改進,而不是自己拿著玩具,說我去別的地方玩。」

英格蘭人向來比蘇格蘭更贊成蘇獨,因蘇格蘭歲入不到歲出的九成,蘇格蘭人的收入也比全英國平均少七個百分點,但政府花在蘇格蘭的公共支出,卻比全英國多十五個百分點。高達六成的英格蘭人對此抱怨不已。

英格蘭人也不喜歡蘇格蘭人老是對他們指指點點,因為英國政治體制,蘇格蘭議員可以對英格蘭問題進行表決,而英格蘭卻不能干涉蘇格蘭事務。英格蘭人對此也早已不滿。

但獨立派認為,北海油田大半應屬於蘇格蘭,好處卻全被中央拿走。而倫敦不願加入歐元,不與歐陸合作,使蘇格蘭失去發展機會。所以薩孟德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各自獨立,回到一七○五年合併前的狀態。

危急關頭,卡麥隆政府承諾賦予蘇格蘭更大自主權,薩孟德斥為恐慌之舉。但不少蘇格蘭人承認,蘇格蘭的福祉是因為從屬於一個更大的共同體帶來的。

民族感宿醉 酒醒失落

二○一一年英國女王到都柏林,在愛爾蘭戰爭紀念花園致敬。愛爾蘭經過獨立戰爭,脫離英國;接著北愛暴動多年,烽火遍地。蘇格蘭鬧獨立,英國政府沒有武力相逼,只有溫情呼籲,迥異各國對分離主義的作法,也許是厭倦戰爭了,也許是民主高度成熟的緣故。

然而「在一起更好」的呼籲沒有打動民心。也許是歷史的恩怨情仇、民族的心理互斥、政策的公平爭議,加上政府官員最近氣急敗壞的發言,攪動了蘇格蘭人的情緒,支持獨立的民調陡然升高。

「對人類來說,動心永遠比動腦容易。不要被想像出來的民族純粹感沖昏了頭。就像聚在一起喝酒,被集體感熏得陶醉,第二天宿醉初醒,頭痛欲裂,美妙的感覺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有空虛失落。」歐哈根是作家,受訪時的描述有文學意象。

歐哈根說自己不是反民族主義者,只是很有興趣地觀察,看那些政治家如何興奮地添柴點火,「但我會不時提醒他們,倒洗澡水時別把嬰兒一起倒掉;換一盆乾淨水就好了,把所有嬰兒一起放回盆裡好好洗洗。」

凱特王妃再懷孕 「蘇獨」嚴陣以待

蘇格蘭獨立公投充滿戲劇性。先是七日的民調突然「逆轉勝」,隔天傳來更戲劇化的轉折:威廉王子的妻子凱特王妃再度懷孕。

保守派報刊《每日電訊報》的專欄作者戈爾德希爾撰文問道,「此時,劍橋公爵夫婦即將迎來第二個孩子,對此的興奮之情能否讓英格蘭和蘇格蘭維持統一?」

對形勢可能發生變化,力推獨立的薩孟德保持警惕,特意在推特上向「斯特拉森伯爵與伯爵夫人」表示祝賀。威廉王子夫婦前往蘇格蘭時,會採用這一源於十四世紀的頭銜。

「王子頭銜」比興奮之情更關鍵,所以薩孟德「嚴陣以待」。英國王儲查理王子的頭銜是「威爾斯親王」,威爾斯全稱為威爾斯親王國,掛名的君主是威爾斯親王。

一二七七年,英格蘭的愛德華一世攻打威爾斯,一二八四年征服全境,七年血流成河,民族間情緒充滿敵意。愛德華一世有意安撫,便接受威爾斯人的要求,同意由一位在威爾斯出生、不會講英語、生下來第一句話說威爾斯語的親王來管理威爾斯。

此時王后即將分娩,愛德華一世把她接到威爾斯,生下的王子便是第一位「威爾斯親王」愛德華二世。由此以降,英格蘭國王和大不列顛都把「威爾斯親王」的頭銜賜給長子,這個頭銜也成了「英國王儲」的同義詞。

至於「斯特拉森伯爵」與王室的淵源,始於一三五七年,當時的「蘇格蘭王家大管家」斯圖爾特獲封「斯特拉森伯爵」,十四年後他當上蘇格蘭王。如今威廉夫婦獲封「斯特拉森伯爵與伯爵夫人」,是因他們在聖安德魯斯大學就讀時認識,該大學鄰近斯特拉森,這段「蘇格蘭王」隱喻的淵源,會左右蘇格蘭人的投票嗎?

凱特王妃雖趕不急在公投前分娩,王室權威雖也主要是禮儀性的,卻有巨大的情緒感染力,覆蓋整個聯合王國,若即時宣布一個「蘇格蘭王子」,雖然不是王位第一順位繼承人,是否可能擔保王室的未來,也擔保聯合王國的未來?

十一日新的民調顯示,反獨民意又逆轉,領先六個百分點,這與凱特王菲懷孕有關,還是因為各大企業「用腳投票」,警告要出走有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