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文藝社創社社長 陳憲仁 阮愛惠 |2014.08.24 語音朗讀 427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陳憲仁 圖/記者阮愛惠、陳憲仁提供 陳憲仁收集的十二金釵果盒。圖/記者阮愛惠、陳憲仁提供 凡是和紅樓夢相關的文創品,陳憲仁都喜愛收藏。圖/記者阮愛惠、陳憲仁提供 「全國學生文學獎」在陳憲仁手上辦了二十六屆,是他職業生涯中最主要的幹線。圖/記者阮愛惠、陳憲仁提供 提到「全國學生文學獎」,現今台灣文壇許多知名作家包括簡媜、張曼娟、吳淡如、侯文詠、王浩威、陳克華、蔡素芬、焦桐、許悔之、林黛嫚、駱以軍等人,平生所得的第一座文學冠冕就是這個獎,而讓他們在文壇嶄露頭角的第一個舞台,就是這個獎的主辦單位─《明道文藝雜誌》。 二○一三年起更名為「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的「全國學生文學獎」,自一九八一年創辦以來,已堂堂進入第三十二屆,曾產生一千四百多位得獎作家。許多年來,這個文學獎一直是台灣文學青年爭逐的桂冠;是全國校園寫作一年一度的盛會。至今,它的影響力持續存在,從前的得獎者亦返身來當評審,一代一代傳遞著青年書寫的大夢,培育著學子創作的園圃。 國內多位前輩作家在這個獎最初設立時即給予肯定,詩人余光中早期更年年擔任評審委員,實際表達他的支持,並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來形容此獎;曾任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的黃永武教授指出,得獎的學生由於被發現得早,獎勉及時,後來多成為文壇新麗的花朵,千樹燦爛,芳菲無限。 發行校園刊物 大作家跨刀支持 全國學生文學獎三十多年來成就許多青年的文學夢;殊不知,它最早只是一位文學青年──明道文藝社創社社長陳憲仁,心中夢想的種籽而已,因緣際會,這顆種籽後來竟長成巍峨的大樹。 陳憲仁大學畢業後,在明道中學教書且編校刊兩年,後來因嚮往新聞工作,轉至台北的《中華日報》擔任編輯,白天並到政大新聞系旁聽。在課堂上,他偶然聽到《綜合月刊》發行人張任飛說的一段話,非常有感觸。張先生說:「要辦雜誌,就要辦別人沒辦過的。」 民國六十幾年,社會上已有綜合性月刊及婦女、財經、兒童雜誌,陳憲仁心想:「就剩青少年這塊還沒人辦!老東家汪廣平校長那麼重視文化,應該適合辦這樣的刊物!」由於他已有辦中學校刊的經驗,便提筆向汪廣平校長寫了一封信,附上一份他發想的青少年雜誌編輯企畫,祈請汪校長考慮辦一份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刊物。汪校長很快就回信說:「你回來辦啊!」 就這樣,陳憲仁離開明道中學半年後鳳還巢,主要接手校刊的編輯工作。 一年多後,校刊轉型,在民國六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以《明道文藝》之名正式創刊,陳憲仁出任社長。雖是一份以校園為發行對象的刊物,但憑著汪校長的人脈和陳憲仁的積極邀稿,一開始就有文壇大作家跨刀支持,超脫一般校園刊物的格局。創刊第三年時,《明道文藝》為配合當年的「教孝月」,舉辦了一次「思親」徵文,成果很不錯;五周年時,又再辦另一個主題徵文,也獲得很大回響。 從教室走進文壇 由學生成為作家 民國六十五年,《聯合報》小說獎成立;六十七年,《中國時報》文學獎成立;這兩大文學獎雖未限制參加者年齡,但青年學生從這裡得獎的機會渺乎其微。陳憲仁心想,何不來辦一個針對青少年的學生文學獎,讓同年齡、同程度的學子一起公平競爭。於是,從六十九年起,明道文藝社創辦了以全國學生為對象的文學獎,七十年誕生了第一屆得獎者,從投稿的質與量來看,陳憲仁發現,學生文學獎果然是社會很需要的。 陳憲仁說:「以我的成長過程為例,高中時期,我自認是文藝青年,但我上了大學後就不再寫東西了;如果有一個文學獎,讓一個高中生一開始寫作就受到社會矚目,那他就會有持續寫下去的動力。」 基於此,「全國學生文學獎」設立之時,就標榜「從教室走進文壇,由學生成為作家」的宗旨,果然也培育出很多學生作家,很多得獎者後來持續寫作,甚至成為其他文學獎得主,且進一步被出版界邀約出書。當時的文建會主委林澄枝讚譽這個獎是「台灣文壇的源頭活水」,的確實至名歸。 「全國學生文學獎」在陳憲仁手上辦了二十六屆,是他職業生涯最主要的幹線。回首歷歷前塵,陳憲仁有數不清的美好記憶、說不盡的文壇軼事。他說:「所以我常告訴學生,去聽演講或聽課時要用心,誰知道,其中的哪一句話,會影響你的一生呢!」 結合官方與民間力量 給寫作者舞台 「全國學生文學獎」的萌芽雖源於陳憲仁的初心,它能花繁果茂,主要得力於明道中學創校校長汪廣平的全力護持。陳憲仁說:「辦《明道文藝》雜誌已經是賠本生意,辦文學獎更是一種社會奉獻。一年要一百多萬的經費,這在三十年前是一筆鉅資。」 在撐了九屆之後,汪校長已耗資千餘萬,期間除了有《中央日報》協助外,並沒有得到政府重視。停辦了一年後,有一次,陳憲仁北上參加「革命實踐研究院」活動,在結業座談會上,他鼓起勇氣向主辦單位建言,陳述「全國學生文學獎」在前九年締造的成績,以及面臨的困難點,希望政府對於青年學生寫作這件事能給予重視。結果座談會一結束,馬上有文工會和文建會的官員來找他,表示願支持經費,要明道文藝社繼續辦下去。 就這樣,這個獎結合了官方和民間力量,穩健地走過三十多年。後來政府的補助雖逐年減少,陳憲仁說:「但有一點補助,至少讓我們感覺不孤單!」 近十多年來,報紙的副刊愈來愈萎縮,反而是各鄉鎮縣市所創辦的文學獎,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有一些好手重覆得獎,於是就有人批評文學獎的創設太「氾濫」。對於這種現象,陳憲仁的看法是:「我認為文學獎的設立是『不厭其多』。尤其現今報紙的文學版面愈來愈少,寫作的人要到哪裡發表作品?還好有這些文學獎,讓喜愛寫作的人有舞台;也因為這些文學獎,讓想寫的人,在未成氣候之前,能得到走下去的契機。雖有些人一直在得獎,但他們的得獎動機並不是為了得名,而是在參加;且現在所有的文學獎評選過程都很公正,經得起嚴格檢驗,得獎者也不是僥倖。」 把工作當休閒 認真做好眼前事 陳憲仁六十歲那年,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自明道中學退休,轉至明道大學中文系任教,在他手中編了三十二年的《明道文藝》及辦了二十六屆的文學獎,也完全交棒後給後繼者,他連當評審也謝絕了。陳憲仁說:「我這人一向只規畫兩個禮拜以內的事,從不去想上一個和下一個階段的工作是什麼。一件事要我做的時候我就認真做,當我離開後,就完全放手。雖然我辦雜誌和文學獎那麼久,但離開了,就完全交給接班人。我在做的時候,汪廣平校長完全放手給我,完全不干涉,所以我做得很愉快。」 有人覺得陳憲仁像工作機器,白天埋首編輯台,晚上回到家也都泡在書堆裡;但很奇怪的是,有些好吃的餐廳和有趣的咖啡廳等,他卻如數家珍,常常還是同仁的諮詢對象。對於這點,他的秘訣是:「我把工作當作是休閒,把休閒當作是工作,轉換工作環境或項目,就是一種休息。我去到任何地方,都覺得很有興致;沒有做過的事,就想要做做看。也許有人認為我好像作出一些成績,但我覺得我只是『認真』而已。」 追尋紅樓大夢 收藏千餘本專書 教書和編輯工作之外,陳憲仁真正以「賞玩」的心情在作的,其實是《紅樓夢》的版本收藏、相關研究專書及文創商品的收集。 自高中開始讀《紅樓夢》,陳憲仁就深深著迷於這部書的寫作技巧及人物角色描述。之後數十年,他不但反覆品讀,而且開始蒐集不同版本,期間有許多因緣巧妙的事件,牽引他一再追尋這個紅樓大夢。 兩岸開通之後,由於中國大陸的紅學研究很盛,陳憲仁的研究和收集更是海闊天空,至今,他已收藏了千餘本紅學的研究專書,以及用《紅樓夢》金陵十二金釵形象設計的多種文具和用品。他亦曾發表多篇紅學的相關論文,其中一篇《略論金陵十二釵兩兩映照的關係》相當受到注目,陳憲仁以兩兩配對的關係,分析六組金釵的性格對照及命運鋪排。陳憲仁說:「整部紅樓夢的人物和情節都有互相關連、環環緊扣的關係,有這個人物就必有另一個相映照的人物。有人說,兩岸開通之後,很難再找到紅學研究的空間,我卻覺得,反而可以讀得更細更精,更探究曹雪芹的用心和技巧。《紅樓夢》這個寶礦,還有太多值得挖掘之處!」 前一篇文章 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 幫助社會底層 講再多 不如實在地做 下一篇文章 閃靈樂團主唱Freddy 台灣囝仔 以音樂唱出歷史文化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