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文藝社創社社長 陳憲仁

阮愛惠 |2014.08.24
4275觀看次
字級
陳憲仁 圖/記者阮愛惠、陳憲仁提供
陳憲仁收集的十二金釵果盒。圖/記者阮愛惠、陳憲仁提供
凡是和紅樓夢相關的文創品,陳憲仁都喜愛收藏。圖/記者阮愛惠、陳憲仁提供
「全國學生文學獎」在陳憲仁手上辦了二十六屆,是他職業生涯中最主要的幹線。圖/記者阮愛惠、陳憲仁提供

提到「全國學生文學獎」,現今台灣文壇許多知名作家包括簡媜、張曼娟、吳淡如、侯文詠、王浩威、陳克華、蔡素芬、焦桐、許悔之、林黛嫚、駱以軍等人,平生所得的第一座文學冠冕就是這個獎,而讓他們在文壇嶄露頭角的第一個舞台,就是這個獎的主辦單位─《明道文藝雜誌》。

二○一三年起更名為「全球華文學生文學獎」的「全國學生文學獎」,自一九八一年創辦以來,已堂堂進入第三十二屆,曾產生一千四百多位得獎作家。許多年來,這個文學獎一直是台灣文學青年爭逐的桂冠;是全國校園寫作一年一度的盛會。至今,它的影響力持續存在,從前的得獎者亦返身來當評審,一代一代傳遞著青年書寫的大夢,培育著學子創作的園圃。

國內多位前輩作家在這個獎最初設立時即給予肯定,詩人余光中早期更年年擔任評審委員,實際表達他的支持,並以「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來形容此獎;曾任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的黃永武教授指出,得獎的學生由於被發現得早,獎勉及時,後來多成為文壇新麗的花朵,千樹燦爛,芳菲無限。

發行校園刊物

大作家跨刀支持

全國學生文學獎三十多年來成就許多青年的文學夢;殊不知,它最早只是一位文學青年──明道文藝社創社社長陳憲仁,心中夢想的種籽而已,因緣際會,這顆種籽後來竟長成巍峨的大樹。

陳憲仁大學畢業後,在明道中學教書且編校刊兩年,後來因嚮往新聞工作,轉至台北的《中華日報》擔任編輯,白天並到政大新聞系旁聽。在課堂上,他偶然聽到《綜合月刊》發行人張任飛說的一段話,非常有感觸。張先生說:「要辦雜誌,就要辦別人沒辦過的。」

民國六十幾年,社會上已有綜合性月刊及婦女、財經、兒童雜誌,陳憲仁心想:「就剩青少年這塊還沒人辦!老東家汪廣平校長那麼重視文化,應該適合辦這樣的刊物!」由於他已有辦中學校刊的經驗,便提筆向汪廣平校長寫了一封信,附上一份他發想的青少年雜誌編輯企畫,祈請汪校長考慮辦一份適合青少年閱讀的刊物。汪校長很快就回信說:「你回來辦啊!」

就這樣,陳憲仁離開明道中學半年後鳳還巢,主要接手校刊的編輯工作。

一年多後,校刊轉型,在民國六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以《明道文藝》之名正式創刊,陳憲仁出任社長。雖是一份以校園為發行對象的刊物,但憑著汪校長的人脈和陳憲仁的積極邀稿,一開始就有文壇大作家跨刀支持,超脫一般校園刊物的格局。創刊第三年時,《明道文藝》為配合當年的「教孝月」,舉辦了一次「思親」徵文,成果很不錯;五周年時,又再辦另一個主題徵文,也獲得很大回響。

從教室走進文壇

由學生成為作家

民國六十五年,《聯合報》小說獎成立;六十七年,《中國時報》文學獎成立;這兩大文學獎雖未限制參加者年齡,但青年學生從這裡得獎的機會渺乎其微。陳憲仁心想,何不來辦一個針對青少年的學生文學獎,讓同年齡、同程度的學子一起公平競爭。於是,從六十九年起,明道文藝社創辦了以全國學生為對象的文學獎,七十年誕生了第一屆得獎者,從投稿的質與量來看,陳憲仁發現,學生文學獎果然是社會很需要的。

陳憲仁說:「以我的成長過程為例,高中時期,我自認是文藝青年,但我上了大學後就不再寫東西了;如果有一個文學獎,讓一個高中生一開始寫作就受到社會矚目,那他就會有持續寫下去的動力。」

基於此,「全國學生文學獎」設立之時,就標榜「從教室走進文壇,由學生成為作家」的宗旨,果然也培育出很多學生作家,很多得獎者後來持續寫作,甚至成為其他文學獎得主,且進一步被出版界邀約出書。當時的文建會主委林澄枝讚譽這個獎是「台灣文壇的源頭活水」,的確實至名歸。

「全國學生文學獎」在陳憲仁手上辦了二十六屆,是他職業生涯最主要的幹線。回首歷歷前塵,陳憲仁有數不清的美好記憶、說不盡的文壇軼事。他說:「所以我常告訴學生,去聽演講或聽課時要用心,誰知道,其中的哪一句話,會影響你的一生呢!」

結合官方與民間力量 給寫作者舞台

「全國學生文學獎」的萌芽雖源於陳憲仁的初心,它能花繁果茂,主要得力於明道中學創校校長汪廣平的全力護持。陳憲仁說:「辦《明道文藝》雜誌已經是賠本生意,辦文學獎更是一種社會奉獻。一年要一百多萬的經費,這在三十年前是一筆鉅資。」

在撐了九屆之後,汪校長已耗資千餘萬,期間除了有《中央日報》協助外,並沒有得到政府重視。停辦了一年後,有一次,陳憲仁北上參加「革命實踐研究院」活動,在結業座談會上,他鼓起勇氣向主辦單位建言,陳述「全國學生文學獎」在前九年締造的成績,以及面臨的困難點,希望政府對於青年學生寫作這件事能給予重視。結果座談會一結束,馬上有文工會和文建會的官員來找他,表示願支持經費,要明道文藝社繼續辦下去。

就這樣,這個獎結合了官方和民間力量,穩健地走過三十多年。後來政府的補助雖逐年減少,陳憲仁說:「但有一點補助,至少讓我們感覺不孤單!」

近十多年來,報紙的副刊愈來愈萎縮,反而是各鄉鎮縣市所創辦的文學獎,如雨後春筍般崛起。有一些好手重覆得獎,於是就有人批評文學獎的創設太「氾濫」。對於這種現象,陳憲仁的看法是:「我認為文學獎的設立是『不厭其多』。尤其現今報紙的文學版面愈來愈少,寫作的人要到哪裡發表作品?還好有這些文學獎,讓喜愛寫作的人有舞台;也因為這些文學獎,讓想寫的人,在未成氣候之前,能得到走下去的契機。雖有些人一直在得獎,但他們的得獎動機並不是為了得名,而是在參加;且現在所有的文學獎評選過程都很公正,經得起嚴格檢驗,得獎者也不是僥倖。」

把工作當休閒 認真做好眼前事

陳憲仁六十歲那年,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自明道中學退休,轉至明道大學中文系任教,在他手中編了三十二年的《明道文藝》及辦了二十六屆的文學獎,也完全交棒後給後繼者,他連當評審也謝絕了。陳憲仁說:「我這人一向只規畫兩個禮拜以內的事,從不去想上一個和下一個階段的工作是什麼。一件事要我做的時候我就認真做,當我離開後,就完全放手。雖然我辦雜誌和文學獎那麼久,但離開了,就完全交給接班人。我在做的時候,汪廣平校長完全放手給我,完全不干涉,所以我做得很愉快。」

有人覺得陳憲仁像工作機器,白天埋首編輯台,晚上回到家也都泡在書堆裡;但很奇怪的是,有些好吃的餐廳和有趣的咖啡廳等,他卻如數家珍,常常還是同仁的諮詢對象。對於這點,他的秘訣是:「我把工作當作是休閒,把休閒當作是工作,轉換工作環境或項目,就是一種休息。我去到任何地方,都覺得很有興致;沒有做過的事,就想要做做看。也許有人認為我好像作出一些成績,但我覺得我只是『認真』而已。」

追尋紅樓大夢

收藏千餘本專書

教書和編輯工作之外,陳憲仁真正以「賞玩」的心情在作的,其實是《紅樓夢》的版本收藏、相關研究專書及文創商品的收集。

自高中開始讀《紅樓夢》,陳憲仁就深深著迷於這部書的寫作技巧及人物角色描述。之後數十年,他不但反覆品讀,而且開始蒐集不同版本,期間有許多因緣巧妙的事件,牽引他一再追尋這個紅樓大夢。

兩岸開通之後,由於中國大陸的紅學研究很盛,陳憲仁的研究和收集更是海闊天空,至今,他已收藏了千餘本紅學的研究專書,以及用《紅樓夢》金陵十二金釵形象設計的多種文具和用品。他亦曾發表多篇紅學的相關論文,其中一篇《略論金陵十二釵兩兩映照的關係》相當受到注目,陳憲仁以兩兩配對的關係,分析六組金釵的性格對照及命運鋪排。陳憲仁說:「整部紅樓夢的人物和情節都有互相關連、環環緊扣的關係,有這個人物就必有另一個相映照的人物。有人說,兩岸開通之後,很難再找到紅學研究的空間,我卻覺得,反而可以讀得更細更精,更探究曹雪芹的用心和技巧。《紅樓夢》這個寶礦,還有太多值得挖掘之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