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美學】快門下的詩意 人間萬象無遠弗屆 文/王哲雄口述/李幸芸整理 |2025.07.20 語音朗讀 20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憩 圖/王哲雄等待 圖/王哲雄憩II 圖/王哲雄異域沉岩 圖/王哲雄展翼 圖/王哲雄徜徉 圖/王哲雄 文/王哲雄口述/李幸芸整理王哲雄教授說:「攝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語言,然而不再以複製自然為滿足。攝影家想藉影像呈現他觀看自然的心態,色彩就會成為一種關鍵性的媒介。根據色彩心理學的研究,色彩會左右情緒,因此對於「數位藝術」(Digital Art)創作者的我來說,光學混色的原理必須熟鍊。色彩顯色是光波的長短在決定,所以光即是色。」曾榮獲法國Val de Marne國際攝影競賽首獎,亦曾擔任台灣省立美術館(國美館前身)「國際攝影競賽」之國際評審的王哲雄教授,以其獨到的藝術眼光與深厚的藝術史素養,將歷來擅於操控光線的藝術家經驗內化,並重新詮釋、轉化於自身的創作之中。他的作品中,時而可見高更大膽奔放的野性色彩,時而蘊含林布蘭幽微而溫潤的光影對話與戲劇張力;更有印象派對瞬間光影的細膩捕捉與轉瞬即逝之美的體現。這些風格,經王教授之手,揉合進數位媒材與科學觀點,形成跨越時代與媒介疆界的創新藝術語言,既承襲傳統,又開創未來。從攝影到數位創作,是形式、色彩與漸層在多重維度中共振的律動與節奏。這些元素交織於不同溫層的空間裡,對立又共生,如同宇宙萬物的生命存在模式——也是攝影快門下的另一種詩意。這份詩意,源自藝術史權威王哲雄教授的藝術高度,既凝聚藝術家的敏銳洞察,也深含學者厚實底蘊的終極關懷。他將滑鼠視為畫筆,結合電腦科技的智慧,以「繪畫性」的肌理描繪人文情感的張力,精微卻深刻地詮釋光與影的現代語言。如此交織出的數位創作,絕非僅用「後製」一詞所能輕率帶過。它的價值,來自藝術思維與科技工具的深度融合。在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今日,軟體技術日新月異、工具層出不窮,推動著創作形式的無遠弗屆。然而,正如王哲雄教授所言:「工具只是協助藝術家實現所欲達成的結果,作品的高度,始終是由人自己來決定。」數位創作的精髓,往往藏於細節之中。唯有將影像放大檢視,才能體會「繪畫性」肌理中的細膩層次與混色之美,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張力與藝術心法。「變化是創造的原動力,是尋找自我的第一步,也是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之間的較勁。」──87歲高齡、目光矍鑠地王哲雄教授,如此詮釋攝影家應具備的美學哲思。他是哲人,也是藝術家,當之無愧地受人敬重,讓人期待他下一場更前衛的「無遠弗屆」。【作者簡介】王哲雄教授 Dr.Joseph Wang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李幸芸博士國立台北大學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專案研究員 前一篇文章 【攝影比賽訊息】 下一篇文章 【攝影比賽訊息】 熱門新聞 01【詩】 颱風天裡播放Heisei2025.07.1402【閃文集】印刷的奇蹟2025.07.1503大馬關丹站VEGRUN 跑出綠色行動力2025.07.1504中職明星賽 挑戰8萬觀眾紀錄2025.07.1805人間社新聞研習營 傳遞真善美2025.07.1606環保音樂劇在河邊 光明大學攜手社區演出2025.07.1607【人間行腳】馬蹄踏過2025.07.1608南非德本協會捐輪椅 點亮受贈者人生2025.07.1509【臆想截圖】夏天的氣味是白色的2025.07.1510萬年寺播撒善根 祝福佛光寶寶2025.07.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光影魔術師】碧海藍天的呼喚──戀戀東海岸【素人攝影】藍調的黃昏暮色【紀實攝影】觀音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