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自衛? 日本揚棄和平主義

戴定國 |2014.05.25
690觀看次
字級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全力推動「集體自衛權」解禁,由他任命的顧問小組日前建議,對「宣布放棄戰爭」的憲法做出新的司法解釋,允許自衛隊擴展職能,可援助受攻擊的盟國。若果如此,將使日本擺脫戰後奉行的和平主義路線。

日本因發動侵華戰爭,引起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在美國主導下訂定和平憲法,軍隊限縮為自衛隊,沒有交戰權。重新解釋憲法,將允許日本的武裝力量能主動作為,更像「正常」軍隊。

這個顧問小組既是由安倍任命,當然在行使安倍意旨。該小組表示,他們提議的變更,將允許日本軍隊在聯合國維和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一九九二年以來,日本參與維和行動,但日本部隊的行動受到嚴格限制。

安倍民族主義 日人憂

民意調查顯示,日本社會存在歧見,許多人都擔心,奉行民族主義路線的安倍會利用這項變更提議,進一步走向廢除日本戰後憲法及其反戰立場的目標。

東京上智大學政治學家中野晃一就明白指出:「這會讓憲法第九條脫離合理的邏輯限制。」他指的是關於「放棄把戰爭作為爭端解決手段」的憲法條款。「我們當中許多人擔憂,這不僅會讓第九條失效,還會讓憲法本身失效。」

安倍的顧問小組呼籲人們接受「集體自衛」的法律觀念,將保護盟友的舉措看作自衛。也就是說,即使日本本身未面臨威脅,但可擊落飛向美國的北韓導彈,而這是目前法律不允許的。

為了闡明集體自衛權解禁的必要性,小組展示一幅場景:一艘載有日本兒童的美國軍艦正受到日本西邊某個被標注為「侵略者」的大陸國家攻擊。在這樣的場景中,日本政府無法派自衛隊幫助這些兒童。

該小組稱,現行憲法與這種觀念並不矛盾。但既然不矛盾,又為何要重新釋憲?而所謂「侵略者的大陸國家」指的就是中國,但中國未曾侵略過日本,反而日本曾荼毒、大量屠殺中國人民。

國強必霸 非中國基因

安倍表示,「人們有一種誤解,認為日本會再次成為發動戰爭的國家,我絕對不接受這種說法,」他說,「我會保護憲法中的和平主義原則。透過增強威懾力,我們的國家將有能力避免捲入戰爭。」

他說日本必須改變,才能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安全紐帶,與澳洲、印度等民主國家建立軍事聯盟,以便應對日漸強硬的中國和擁有核武的朝鮮。還駁斥這些改變會把日本拖入衝突的批評。

但中國日漸強硬,不等於中國會侵略日本。安倍的詭辯,歷史可以澄清。

日前在北京的中國對外友好協會紀念會議上,習近平說:「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基因,中國人民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

習近平所言不虛。中國歷來的爭戰只限於本土,無論春秋戰國時代或三國、南北朝、南北宋時代,都是如此。少數超出本土的戰爭,主要是因受侵犯(如匈奴)而驅逐,攻至今日中亞等國,但戰爭結束即返國,並未占領建立殖民地。元代雖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並兩度欲攻打日本失敗,但當時蒙古尚未融入中華文化。

中國強盛時代如漢唐,僅是萬邦來朝,從未出兵征伐他國。弱勢明代的鄭和下西洋也只是「宣揚國威」,未如西方國家侵略別國,建立殖民地。因此紐約時報指出,習近平發言的主旨最貼切總結是凱文貝肯(Kevin Bacon)在一九七八年電影《動物屋》(Animal House)中的一句不朽台詞:「保持冷靜,沒有問題!」

安倍沒有「保持冷靜」,並非真的以為中國「國強必霸」,主因之一應是基於釣魚台島嶼之爭。他說,一支更強的軍隊會讓日本獲得自衛的能力,有助於確保和平,也有助於地區穩定,他將這種思路成為「積極的和平主義」。但很多日本人對此持謹慎態度,因為他們有過二戰時期軍事獨裁的慘痛經歷。

集體自衛 無須再釋憲

安倍執政以來,強力促成了一項不受歡迎的法律,創立美國式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加強對國家機密的控制,並且取消日本自己施加的武器出口限制;安倍又與法國及英國達成共識,共同研發軍事裝備。

雖然安倍的計畫受到美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歡迎,卻遭中國、韓國及許多擔心日本陷入海外戰爭的國內人士反對。日本公明黨領袖對集體自衛權解禁表達了謹慎看法,認為就算沒有這個概念,和平憲法也允許自衛隊協助美國。換言之,沒有重新解釋憲法的需要。

安倍對中國軍力快速提升保持戒心,但北京說,聯繫到「歷史問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有理由對日本的真實意圖保持警惕。「國強必霸」最有可能的是日本,歷史可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