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秋興 成就眾人美事高雄是畢生牽掛

阮愛惠 |2014.05.11
3758觀看次
字級
老家附近的大樹,滿載童年的回憶。圖/記者邱麗玥、天下文化提供
行政院政務委員 楊秋興 成就眾人美事 高雄是畢生牽掛圖/記者邱麗玥、天下文化提供
楊秋興在老家前的全家福。圖/記者邱麗玥、天下文化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記者邱麗玥、天下文化提供

慈暉普照的五月,前高雄縣長、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暨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主任楊秋興,以新出版的自傳式新書《草根的力量─楊秋興的興利觀點》,宣示了參選下屆高雄市長的決心。

過去九年建立的政績尚在,未來繼續打拚的雄心仍遒,楊秋興已深深失落的,是慈母溫情的陪伴。翻開書前頁簽名的時刻,楊秋興喟嘆:「寫書的時候,媽媽還在啊!」春末夏初的台北乍暖猶寒,南北奔波的楊秋興一場感冒久咳不癒,更懷念起以前只要勞累過度或感冒,年邁的母親都會親手熬雞湯給他補充體力的恩情。去年十月,八十六歲的楊太夫人因病辭世,今年的母親節,是楊秋興第一次過沒有母親的母親節。說到這裡,五十八歲的大男人,竟然嗚咽到不能言語……。

楊秋興是母親的第二個孩子,他上有一姐,下有兩妹一弟。因為父親個性沈默老實,作為母親的長子,從小又品學兼優,家裡很多大事,母親都會和他商量。自懂事以來,楊秋興就和母親建立了革命情感,他說:「媽媽是我生命中最了解我的人,是我最好的知音。」

老家的芭樂園

是心中的迦南美地

十七年次的楊太夫人楊王春,是台灣傳統農家婦女的典範,勤勞節儉、苦心持家,一輩子都離不開土地,生活沒有因兒子當了民意代表或縣長而改變。楊秋興說﹕「媽媽沒有念書,不會說大道理;但她很懂人情事理,我心中有什麼委屈都會跟媽媽講,講過以後就舒坦了。」

楊秋興的燕巢老家,曾是種什麼都不賺錢、一度負債累累的貧農;直到在母親的主張下改種木瓜、後來又種了泰國芭樂之後,家裡才還清債務,轉虧為盈。楊太夫人年紀很大的時候,都還會騎著鐵馬到芭樂園種作。楊秋興記憶很深的是,每次心中一有困頓,他就跑到芭樂園找媽媽,母子倆一邊包芭樂一邊談心,包完芭樂,煩惱也煙消雲散了。老家的芭樂園,至今是楊秋興心中永恆的迦南美地。

楊太夫人一生留給楊秋興的生命禮物很多,其中最令楊秋興攝受的,是佛教的信仰。楊秋興說:「我的大兒子從小有先天性心臟病,生病都是我媽媽在照顧。媽媽對他付出最多、情感最深。有一次兒子在台大醫院住院,有一位師姐來念經祈福,同時告訴我圓通寺有水陸法會,我們報名參加後,開始和佛教結緣。」

受佛教影響 一生身直影正

楊太夫人皈依佛教後,有一次在台南的寺院參加水陸法會時,看到滿天蓮花的吉祥景象,她法喜充滿,更生信心。為了護持建佛寺,沒什麼錢的她,就用標會的方式,捐出十五萬的「迦紗地」。楊秋興懷念地說:「媽媽不識字,卻能念全本佛經。她跟著錄音機一字字念,久了就都會了。她說是佛祖教她的。」

母親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段,都以虔誠的信仰力量支持心靈和病體,很少喊痛,也對身邊的人充滿感謝。母親的宗教情懷深深影響楊秋興,成長過程中,他亦見證過很多神蹟,很自然地在心中建立了「敬天愛地」的觀念,也讓他不敢做「壞事」。楊秋興說:「我覺得政治人物必須要有信仰,因為有信仰就知道有『因果』,做任何事之前,思考的不只有法律層面,還有道德倫理層面。當我們思考到做一件事不只是『你知我知』,還有『天知地知』時,就會謹慎地拿捏分寸和界限。佛教的信仰,讓我一生身直影正,我真是很有福報的人!」


為公眾謀利 便民為處事標竿

母親啟動了楊秋興信佛的緣起後,他亦自己開發了內在的覺性,在公職的工作領域裡,把握每一個善妙因緣,和不同宗派的導師與善知識有許多美好的互動。例如在擔任高雄縣長任內,他在佛光山興建佛陀紀念館、天主教闢建真福山、慈濟覓地設聯絡處及一貫道興建神威天台山時,以他作縣長的權責傾力相助工程問題。楊秋興認為:「正信的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對社會有正面作用。作為佛教徒,我廣結善緣,對任何正信宗教極力護持。我不怕被人說我『圖利』特定團體,因為我能證明我是為公眾謀利。我覺得『圖利』宗教團體對人民有好處的話,那我勇於承擔,不怕被非議!」

而與多位宗教領袖相識相交的過程中,他們的大智慧及大願力,讓楊秋興受益良多,對人生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中,他與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因緣最為密切,受大師的影響也最大。他說:「星雲大師提倡的『三好四給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及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已成為我今生待人處世的標竿。其中,『給人方便』這一點,我奉行得最徹底,我施政時要求各局處在不違法的情況下給人民方便,因為便民才能興利!」

楊秋興回想起當年上任縣長時,星雲大師跟他說:「楊縣長,我送您一個當選禮物,我把佛陀紀念館遷回來高雄好不好?」他喜出望外,高興地說:「這真是太好了,我太幸運了!」

原來當年佛光山教團為供奉佛牙舍利而興建佛陀紀念館時,本來預計建在宜蘭;後來大師幾經思考,還是決定遷回高雄。楊秋興說:「我篤信佛教,知道佛陀紀念館的意義及地位,它將讓高雄成為世界級的宗教聖地,對高雄縣發展國際觀光大有幫助,對高雄縣來說,是一份極其貴重的大禮!」

楊秋興感懷星雲大師的恩德,工作之暇常去佛光山拜會大師,和大師一起吃碗豆漿麵或胡椒麵,簡單的飲食和短短對話中,就能灌沐法喜。他說:「大師見識深遠、智慧圓融;他是所謂的『外省人』,但我發現他身邊的重要弟子都講台語,大師用國語說話,弟子用台語回答,師徒溝通無誤、情感融洽,我看了感觸很深。大師心胸寬大,我們如果都能學習他的寬大和包容,人與人之間的爭執和誤解就不會發生。」


因牛背上的音緣 推動戲曲文化

楊秋興從小家貧,小小年紀就必須幫忙操持農事和家務,還要去放牛、叫賣玉米和水果貼補家用;那些苦差事不但沒有壓垮他,反而讓楊秋興學會時間管理,養成勤勞負責的習慣,且以「放牛」之身,成為村子裡第一個考上國立大學的子弟!

不過這位自詡「天打天晟」、骨子裡相當堅韌的台灣農家男兒,也常有落下英雄淚的時刻,那也正是他真情流露、抒發潛藏壓力最好的方式。說到自己生命中難忘的挫折經驗,除了大學時重考,就是在縣長任內,面對「八八風災」的救災考驗了。楊秋興說:「八八水災是高雄縣百年來遭逢的最大天災,也是我縣長九年任內最大的行政挑戰,我記得我在水災後第三天上午,在赴災區途中經過鳳山天公廟前時,忍不住跪倒在神明面前,淚流不止,祈求老天爺讓天氣好轉,給我救命的黃金時間。」

可能累積了巨大壓力及疲勞,二○一○年,即將卸任前一個月,楊秋興被檢查出零期大腸癌。「那時一邊接受議會質詢,一邊準備開刀。開刀後的結果會如何?我經常壓力大到利用洗澡時,把水放到最大,利用沖水聲作掩護,在浴室裡放聲大哭,發洩一下我的憂懼。」

楊秋興笑說,自己的「敢哭」,可能和愛看歌仔戲有關係。他從小常利用放牛時,從收音機聽個兩小時歌仔戲,包括《西遊記》、《水滸傳》、《薛平貴征東》、《孟麗君》等戲碼,他都耳熟能詳。戲曲裡的忠孝節義故事,彌補了楊秋興小時候沒有課外書可讀的缺憾;而戲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則成為他學習表情達意的最初啟蒙。後來楊秋興在縣長任內極力推動地方戲曲文化,情感的來源就是牛背上的這段「音」緣。

難忘生命中的種種恩澤與苦難,難捨原鄉母土的根源與情感,這也正是年近耳順之年的楊秋興,何以想在年底再披戰袍,爭取回鄉奉獻心力的主因吧?對外,他雖已隨著黨的運作,展開所謂的「造勢」計畫,開始扮演競選者角色,然而作為星雲大師的皈依弟子,《佛光菜根譚》仍是他日常的心靈倚恃,楊秋興說:「世俗時空不斷在轉變,所謂的政治理想和政策,也是不斷改變。政治人物不能一直堅持己見,而是要看『己見』對人民是否有真正的好處。《佛光菜根譚》裡說『唯有愛惜眾緣,尊重包容,才能群策群力,共成美事』,高雄是我一生的牽掛,也是我永久紮根的所在。故鄉水最甜,故鄉情最美,我只願能再匯聚眾緣,成就『讓高雄更好』的美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