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錦煌 建立社造典範 從故鄉服務到全台灣 阮愛惠 |2014.05.18 語音朗讀 449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新港,這個以奉天宮開台媽祖廟為信仰中心的嘉義縣小鎮,數百年來,曾繁榮一度,也曾沒落多時;近年來,則以社區營造的斐然成果聞名全台。新港「老鎮新生」的過程,其實也是「新港文教基金會」一步一腳印的奮鬥史。圖/陳錦煌提供陳錦煌(右)率領新港基金會義工淨港掃街二十幾年。圖/陳錦煌提供陳錦煌(中)帶領台大雲林分院PGY醫師參觀位於新港咬仔竹社區內的屋中樹,學習健康社區共生道理。圖/陳錦煌提供陳錦煌(左)今年參與大甲媽祖遶境新港環保惜福感恩餐會。圖/陳錦煌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新港,這個以奉天宮開台媽祖廟為信仰中心的嘉義縣小鎮,數百年來,曾繁榮一度,也曾沒落多時;近年來,則以社區營造的斐然成果聞名全台。新港「老鎮新生」的過程,其實也是「新港文教基金會」一步一腳印的奮鬥史。新港經驗而今已是全台社造的典範,而二十七年來,帶領基金會走出遠大格局的關鍵人物,就是創會暨現任董事長──陳錦煌。 一九五二年出生的陳錦煌,三十七歲時以一位小鎮開業醫師身分,因緣際會走上社造之路;「意外」成為社造先鋒後,又跨越到公部門服務、甚至被延攬入閣,還曾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影響台灣二○○人物」……回首這段從診療椅坐到內閣席位、自本鎮服務到全台灣的人生行路,陳錦煌的歷歷事功,已昭然鐫刻在台灣社造史頁上。他卻不敢自矜,只說:「能以內兒科開業醫生出身,而在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內,被院長交付那麼多救災任務且『沒有被媒體罵過』,倒也是意想不到的殊遇。」 卸下公職後這些年,陳錦煌回歸小鎮醫生本業,與九十多歲的母親相伴。二○一二年七月,高齡九十八歲的陳太夫人仙逝後,偌大的老家只剩他一人。本來,陳錦煌可以打包返回他在台北的家,和長年相隔兩地的太太團聚;但是,一群八、九十歲的老病人還是習慣找他看病,基金會的掌舵及「相信工程」的募款重擔,也仍倚仗這位老董事長的奔走,所以陳錦煌繼續維持著每周末返北的生活型態,依舊紮根在新港。 面對一屋子空寂,剛開始陳錦煌不太習慣。後來,透過每天靜坐、持咒誦經的佛教徒功課,他逐漸感到心境安定澄明,父母親的影像、過去在公職裡面對的天災人禍場景,如跑馬燈一幕幕浮現。陳錦煌日日作功課回向父母及當年受苦的亡靈,感謝父母恩德,以及眾生在災難現場示現給他的佛法教義。陳錦煌感念地說:「父母親到底留下什麼?我在三十年的執業、社造、救災工作裡學到些什麼?值得我好好思考反芻,然後我才知道可以留給我的孩子什麼?留給台灣的下一代什麼?」 陳錦煌在今年二月基金會的會訊中,撰文懷念父母親,也首次公開敘述原生家庭曾經歷的艱苦和奮鬥。他緬懷地說:「父親『無我』、『不居功』的人格,以及母親『堅持』、『忍耐』的特質,是我們『崙仔陳家』的傳家精神;也是我對他們最深刻的懷念。」 除了承傳家訓,陳錦煌這十年來致力於帶領學弟妹──台大雲林分院及其他醫學中心的第一年住院醫師,透過認識「社區」、體驗自然農法,了解所謂的「在地」內涵,以建立更拉近醫病關係的醫者意識。陳錦煌讚嘆,新生代的醫生學習能力良好,對傳承當年台大小兒科開基祖師魏火曜院士所期許的「醫師之良」精神,感到很有信心。他說:「魏院士一再教示我們,要作『良醫』而不作『名醫』。所謂良醫,是真正解決病人的苦痛,包括身、心、靈及社會各面向;而不是成為有名氣的醫師,病人多到每個病人只能看個兩、三分鐘而已。這些年來,我常自問:『我是不是作到了?』」 勤念佛經 心靈良藥 民國七十九年父親過世後,陳錦煌發現自己得到恐慌症。他常感到心悸,獨處時有巨大的不安。他是醫生,多少對這些病症有所了解。陳錦煌說:「家庭長期分離是最大的痛苦;診所很忙,基金會又剛成立,千頭萬緒。當醫生的,凡事都往最壞的方向想,負面情緒累積久了,壓力無以排解。父親的過世,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知道病因,卻不知自救之道。很巧的是,友人蕭錦綿在這時送他一本集結了《金剛經》、《心經》及《六祖壇經》的合訂本佛經。陳錦煌說:「佛法教義經常在講『超越』,要我們破除當下的『相』,回到根本的質。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近幾年他又有機緣看了一行禪師的書,開始學習禪師教導的靜坐呼吸法門,發現竟然能在煩躁不能成眠時,悠然入睡。陳錦煌說:「我以前念醫學了解人體,生病後開始念佛經,是心靈的新嘗試。因有感應,讓我一直持續下去。」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陳錦煌被延攬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災害防救、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觀光發展、社區營造等,後來兼任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他暫卸診所和基金會之職,全心投入公職。上任後才知這分公職有多麼「硬斗」(艱難)。 陳錦煌說:「兩年多的任期內,我擔任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總指揮官時,碰上了桃芝、納莉兩個大颱風、台北捷運淹水、汐止東科大火、新航墜機等十三次災難。九二一災後重建的艱辛、二二八受難家屬永難平復的沈哀……台灣島上百年來重大的天災和人禍,我大概都碰上了,兩年內,我的頭髮全白了。」 站在南投九份二山前,思及數十口永遠無法挖出來的罹難者;面對延燒了六十多小時的東科大火;見到新航墜機那燒成黑炭的遺體……耳邊充斥的,則是受難者家屬的哀哀訴求或忿忿申告,陳錦煌曾經六個禮拜無法也沒時間躺下來睡覺,在那些最衝擊焦灼的現場,要不是因為靠著念心經和靜坐得到暫且的止息及滌慮,他的身體和意志可能已垮掉,也可能作出錯誤的決策。陳錦煌說:「一個單純的小兒科開業醫師,被交付那樣的重擔,若無佛祖保佑,大概很難全身而退。我非常感恩。」 學佛 是學習調適自己 陳錦煌至今每天都念經回向給「九二一大地震」罹難的亡靈,他說:「地球的災難不斷發生,後來我的回向更擴大了,包括日本福島,中國大陸汶川及南亞海嘯。人類本來就是生命共同體,娑婆世界多災多難、因果循環;身在其中,我學會看淡很多世事。我學佛,原是在學習調適自己,後來,靠佛法而得到無上力量。」 二十多年來,陳錦煌看診的空檔、坐車途中,隨時都在靜坐或讀經,這也變成他的生活習慣。曾經撐持他在巨難現場不動搖的佛法,現下也時時作他診治小病的針砭。他曾這樣寫著:「佛陀教導弟子們要『無我』,這個『我』究竟指的是什麼?譬如在看病時,看到一位發燒、頭痛、打噴嚏、咳嗽的病人,依這些症狀,『我』的立即反應是這病人得了所謂感冒;但是依據佛陀的教訓,這樣是不對的,這時的我不能有『我』,在沒有仔細檢查病人之前,不能有『我』的習慣性反應,不能有『我』想當然爾的診斷,我必須拋開成見,仔細檢查,客觀地蒐集相關理學檢查結果及問診資料,然後加以整合判斷,才能看到視而未見、聽而未覺的地方,也才能有正確的診斷。」 雖然他謙稱還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佛法的教義和修行已深入陳錦煌的思維行止。當年陳錦煌放棄念腦神經科學的夢想,選擇小兒科,完全是順從父親要他「回鄉開業」的期望;他說:「父親的工作是『寄藥袋』,兼作小病症的密醫,他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兒子能以正科醫師的身分,在家鄉開業。」 退讓 為向前預作準備 陳錦煌位在新港北邊的老家「崙仔」,有「寒地」之稱,是新港最窮的一區。三十二年前,陳錦煌放棄在台北的各種好機會而回到窮鄉去開小診所,說來很不切實際。陳錦煌一開始也不想妥協,那時他已結婚生女,太太堅持要留在台大醫學院維持她實驗室及教學的工作。後來因三哥也拿到藥劑生執照,父親進一步盼望兩兄弟能合開診所,三嫂也殷殷請託,兩股親情的力量一拉,陳錦煌只好讓太太和孩子留在台北,獨自返鄉開業。 陳錦煌說﹕「我不得不承擔這個責任,因為我出生在這個家庭,家中經歷過嚴重的火災和八七水災,母親和祖母都背負過巨大的養家重擔,家人都過得很辛苦。我不敢逃、也逃不掉振興家業的責任。」至於自己的小家庭,就只好拜託太太多擔待了。太太雖很堅強,但三個孩子的教育及健康問題,一周才返北兩日的陳錦煌,也是責無旁貸。 看診的壓力、兩地的奔波,讓陳錦煌焦頭爛額。更令他憂思百結的是,開業後第七年的台灣社會,竟出現了全民簽賭的「大家樂」歪風,連純樸的新港小鎮也淪陷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丟下鋤頭,成天聚在各個陰神小廟前「猜明牌」。之後,贏到錢的人打金牌、請電子花車跳脫衣舞;輸的人砸神像出氣……一個個罹患貪婪、焦慮、患得患失等「大家樂症候群」的鄉親臉龐,成為陳錦煌的惡夢。 幸因同樣出身新港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牽引下,陳錦煌發揮了「醫病也醫心」的理想,在診所最繁忙的民國七十六年,集結鄉親之力成立了「新港文教基金會」,試圖以文化藝術的力量,提供小鎮居民另一種心靈寄託。 「孝心」讓一位台大畢業的醫生,在當年捨棄了在大都市當名醫或賺大錢的機會;「醫心」的情懷,又讓他在最忙累的時期投入要捐錢出力的「不怕死」社造事務。四十歲以前的陳錦煌,好像都在為別人而活;許多年之後,回頭去看曾有的掙扎和抉擇,陳錦煌了然所謂的「退讓」,原來是為另一個「向前」預作準備;而帶著傻氣的「利他」事業,則是增進生命厚度最好的打底。 前一篇文章 行政院政務委員楊秋興 成就眾人美事高雄是畢生牽掛 下一篇文章 林文昌 畫家校長 最浪漫的是學習心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品牌教父 施振榮 勇氣源源不絕 壯遊青春創人生傳藝金曲年度最佳演員 小咪渾身形容詞 演出峰回路轉人生台灣版畫之父 廖修平 刻畫寶島風情 傳承藝道薪火音樂家李哲藝 勤耕樂音福田 撥動聽者心弦雙金影后 楊貴媚 處世貫徹善與愛 傳承戲骨風範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