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陳錦煌 建立社造典範 從故鄉服務到全台灣

阮愛惠 |2014.05.18
4493觀看次
字級
新港,這個以奉天宮開台媽祖廟為信仰中心的嘉義縣小鎮,數百年來,曾繁榮一度,也曾沒落多時;近年來,則以社區營造的斐然成果聞名全台。新港「老鎮新生」的過程,其實也是「新港文教基金會」一步一腳印的奮鬥史。圖/陳錦煌提供
陳錦煌(右)率領新港基金會義工淨港掃街二十幾年。圖/陳錦煌提供
陳錦煌(中)帶領台大雲林分院PGY醫師參觀位於新港咬仔竹社區內的屋中樹,學習健康社區共生道理。圖/陳錦煌提供
陳錦煌(左)今年參與大甲媽祖遶境新港環保惜福感恩餐會。圖/陳錦煌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新港,這個以奉天宮開台媽祖廟為信仰中心的嘉義縣小鎮,數百年來,曾繁榮一度,也曾沒落多時;近年來,則以社區營造的斐然成果聞名全台。新港「老鎮新生」的過程,其實也是「新港文教基金會」一步一腳印的奮鬥史。新港經驗而今已是全台社造的典範,而二十七年來,帶領基金會走出遠大格局的關鍵人物,就是創會暨現任董事長──陳錦煌。

一九五二年出生的陳錦煌,三十七歲時以一位小鎮開業醫師身分,因緣際會走上社造之路;「意外」成為社造先鋒後,又跨越到公部門服務、甚至被延攬入閣,還曾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影響台灣二○○人物」……回首這段從診療椅坐到內閣席位、自本鎮服務到全台灣的人生行路,陳錦煌的歷歷事功,已昭然鐫刻在台灣社造史頁上。他卻不敢自矜,只說:「能以內兒科開業醫生出身,而在行政院政務委員任內,被院長交付那麼多救災任務且『沒有被媒體罵過』,倒也是意想不到的殊遇。」

卸下公職後這些年,陳錦煌回歸小鎮醫生本業,與九十多歲的母親相伴。二○一二年七月,高齡九十八歲的陳太夫人仙逝後,偌大的老家只剩他一人。本來,陳錦煌可以打包返回他在台北的家,和長年相隔兩地的太太團聚;但是,一群八、九十歲的老病人還是習慣找他看病,基金會的掌舵及「相信工程」的募款重擔,也仍倚仗這位老董事長的奔走,所以陳錦煌繼續維持著每周末返北的生活型態,依舊紮根在新港。

面對一屋子空寂,剛開始陳錦煌不太習慣。後來,透過每天靜坐、持咒誦經的佛教徒功課,他逐漸感到心境安定澄明,父母親的影像、過去在公職裡面對的天災人禍場景,如跑馬燈一幕幕浮現。陳錦煌日日作功課回向父母及當年受苦的亡靈,感謝父母恩德,以及眾生在災難現場示現給他的佛法教義。陳錦煌感念地說:「父母親到底留下什麼?我在三十年的執業、社造、救災工作裡學到些什麼?值得我好好思考反芻,然後我才知道可以留給我的孩子什麼?留給台灣的下一代什麼?」

陳錦煌在今年二月基金會的會訊中,撰文懷念父母親,也首次公開敘述原生家庭曾經歷的艱苦和奮鬥。他緬懷地說:「父親『無我』、『不居功』的人格,以及母親『堅持』、『忍耐』的特質,是我們『崙仔陳家』的傳家精神;也是我對他們最深刻的懷念。」

除了承傳家訓,陳錦煌這十年來致力於帶領學弟妹──台大雲林分院及其他醫學中心的第一年住院醫師,透過認識「社區」、體驗自然農法,了解所謂的「在地」內涵,以建立更拉近醫病關係的醫者意識。陳錦煌讚嘆,新生代的醫生學習能力良好,對傳承當年台大小兒科開基祖師魏火曜院士所期許的「醫師之良」精神,感到很有信心。他說:「魏院士一再教示我們,要作『良醫』而不作『名醫』。所謂良醫,是真正解決病人的苦痛,包括身、心、靈及社會各面向;而不是成為有名氣的醫師,病人多到每個病人只能看個兩、三分鐘而已。這些年來,我常自問:『我是不是作到了?』」


勤念佛經 心靈良藥

民國七十九年父親過世後,陳錦煌發現自己得到恐慌症。他常感到心悸,獨處時有巨大的不安。他是醫生,多少對這些病症有所了解。陳錦煌說:「家庭長期分離是最大的痛苦;診所很忙,基金會又剛成立,千頭萬緒。當醫生的,凡事都往最壞的方向想,負面情緒累積久了,壓力無以排解。父親的過世,是壓垮我的最後一根稻草。」

雖知道病因,卻不知自救之道。很巧的是,友人蕭錦綿在這時送他一本集結了《金剛經》、《心經》及《六祖壇經》的合訂本佛經。陳錦煌說:「佛法教義經常在講『超越』,要我們破除當下的『相』,回到根本的質。說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近幾年他又有機緣看了一行禪師的書,開始學習禪師教導的靜坐呼吸法門,發現竟然能在煩躁不能成眠時,悠然入睡。陳錦煌說:「我以前念醫學了解人體,生病後開始念佛經,是心靈的新嘗試。因有感應,讓我一直持續下去。」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陳錦煌被延攬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災害防救、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觀光發展、社區營造等,後來兼任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執行長,與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他暫卸診所和基金會之職,全心投入公職。上任後才知這分公職有多麼「硬斗」(艱難)。

陳錦煌說:「兩年多的任期內,我擔任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總指揮官時,碰上了桃芝、納莉兩個大颱風、台北捷運淹水、汐止東科大火、新航墜機等十三次災難。九二一災後重建的艱辛、二二八受難家屬永難平復的沈哀……台灣島上百年來重大的天災和人禍,我大概都碰上了,兩年內,我的頭髮全白了。」

站在南投九份二山前,思及數十口永遠無法挖出來的罹難者;面對延燒了六十多小時的東科大火;見到新航墜機那燒成黑炭的遺體……耳邊充斥的,則是受難者家屬的哀哀訴求或忿忿申告,陳錦煌曾經六個禮拜無法也沒時間躺下來睡覺,在那些最衝擊焦灼的現場,要不是因為靠著念心經和靜坐得到暫且的止息及滌慮,他的身體和意志可能已垮掉,也可能作出錯誤的決策。陳錦煌說:「一個單純的小兒科開業醫師,被交付那樣的重擔,若無佛祖保佑,大概很難全身而退。我非常感恩。」

學佛 是學習調適自己

陳錦煌至今每天都念經回向給「九二一大地震」罹難的亡靈,他說:「地球的災難不斷發生,後來我的回向更擴大了,包括日本福島,中國大陸汶川及南亞海嘯。人類本來就是生命共同體,娑婆世界多災多難、因果循環;身在其中,我學會看淡很多世事。我學佛,原是在學習調適自己,後來,靠佛法而得到無上力量。」

二十多年來,陳錦煌看診的空檔、坐車途中,隨時都在靜坐或讀經,這也變成他的生活習慣。曾經撐持他在巨難現場不動搖的佛法,現下也時時作他診治小病的針砭。他曾這樣寫著:「佛陀教導弟子們要『無我』,這個『我』究竟指的是什麼?譬如在看病時,看到一位發燒、頭痛、打噴嚏、咳嗽的病人,依這些症狀,『我』的立即反應是這病人得了所謂感冒;但是依據佛陀的教訓,這樣是不對的,這時的我不能有『我』,在沒有仔細檢查病人之前,不能有『我』的習慣性反應,不能有『我』想當然爾的診斷,我必須拋開成見,仔細檢查,客觀地蒐集相關理學檢查結果及問診資料,然後加以整合判斷,才能看到視而未見、聽而未覺的地方,也才能有正確的診斷。」

雖然他謙稱還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佛法的教義和修行已深入陳錦煌的思維行止。當年陳錦煌放棄念腦神經科學的夢想,選擇小兒科,完全是順從父親要他「回鄉開業」的期望;他說:「父親的工作是『寄藥袋』,兼作小病症的密醫,他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兒子能以正科醫師的身分,在家鄉開業。」


退讓 為向前預作準備

陳錦煌位在新港北邊的老家「崙仔」,有「寒地」之稱,是新港最窮的一區。三十二年前,陳錦煌放棄在台北的各種好機會而回到窮鄉去開小診所,說來很不切實際。陳錦煌一開始也不想妥協,那時他已結婚生女,太太堅持要留在台大醫學院維持她實驗室及教學的工作。後來因三哥也拿到藥劑生執照,父親進一步盼望兩兄弟能合開診所,三嫂也殷殷請託,兩股親情的力量一拉,陳錦煌只好讓太太和孩子留在台北,獨自返鄉開業。

陳錦煌說﹕「我不得不承擔這個責任,因為我出生在這個家庭,家中經歷過嚴重的火災和八七水災,母親和祖母都背負過巨大的養家重擔,家人都過得很辛苦。我不敢逃、也逃不掉振興家業的責任。」至於自己的小家庭,就只好拜託太太多擔待了。太太雖很堅強,但三個孩子的教育及健康問題,一周才返北兩日的陳錦煌,也是責無旁貸。

看診的壓力、兩地的奔波,讓陳錦煌焦頭爛額。更令他憂思百結的是,開業後第七年的台灣社會,竟出現了全民簽賭的「大家樂」歪風,連純樸的新港小鎮也淪陷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民丟下鋤頭,成天聚在各個陰神小廟前「猜明牌」。之後,贏到錢的人打金牌、請電子花車跳脫衣舞;輸的人砸神像出氣……一個個罹患貪婪、焦慮、患得患失等「大家樂症候群」的鄉親臉龐,成為陳錦煌的惡夢。

幸因同樣出身新港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牽引下,陳錦煌發揮了「醫病也醫心」的理想,在診所最繁忙的民國七十六年,集結鄉親之力成立了「新港文教基金會」,試圖以文化藝術的力量,提供小鎮居民另一種心靈寄託。

「孝心」讓一位台大畢業的醫生,在當年捨棄了在大都市當名醫或賺大錢的機會;「醫心」的情懷,又讓他在最忙累的時期投入要捐錢出力的「不怕死」社造事務。四十歲以前的陳錦煌,好像都在為別人而活;許多年之後,回頭去看曾有的掙扎和抉擇,陳錦煌了然所謂的「退讓」,原來是為另一個「向前」預作準備;而帶著傻氣的「利他」事業,則是增進生命厚度最好的打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