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韋應物在擔任蘇州刺史時,寫了一首詩給他的好友李儋,他在《寄李儋元錫》中感嘆他無力改變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邑有流亡愧俸錢」讓他有辭官的念頭。韋應物所處的時代,征戰連年,民不聊生;作為一州之長卻無能為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愧對俸祿。
而在太平時代的現在,台灣卻也不時傳出「邑有流亡」的現象,面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現象,政府不但沒有愧疚之情,之前還打算不再公布十等分位和二十等分位的所得分配統計,以免「誤導」民眾的認知。引起外界批評後,財政部長張盛和昨天才改口說,若外界認為有必要公開,會公開這項數據。
貧富差距逾百倍,而不要公布相關資訊,顯示政府不相信社會各界對該類資訊的解讀。官員以為矇上眼睛別人就看不見?這種心態無法貼近人民的感情,難怪執政者在很多場合都自以為作了很多有益國計民生的政策,人民卻是無感,嚴重者甚至產生反感。政府沒有能力預為籌謀防止貧富差距的擴大,乾脆不再公布貧富差距的指標,麻痺社會上對該指標應有的反應,其結果就是麻痺包括政府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預警機制,等到民怨累積到一個程度,很可能就像三一八學運般爆發。
顯然政府還未能記取三一八學運的教訓。三一八學運表面上看來好像是突發的事件,但為何在很短的時間內火勢燎原,竄燒到全國?其實要吸引那麼多的學生或各界人士堅持那麼久的日子與政府對抗,絕對不是一、兩個所謂異議團體的蠱惑就能促成;有這種想法的人與不公布貧富差距指標的人一樣,都低估了人民的智慧。社會早就醞釀一股不滿之氣,而草率通過服貿協議二讀的動作只是點燃燎原之火的火苗;只有化解不平之氣,才能維持社會的平靜。
俗語說「有恆財者,才有恆心」,但以現在青年一輩的收入僅勉強可以維持溫飽,但想要擁有自己的安樂窩卻又如此的遙遠,在溫飽無虞但也不敢奢望自有住宅的心態下,就形成今天瀰漫在社會中的空無。更甚者,社會邊緣人的增加,包括日前發生的八歲女童可能因營養不良而死亡案;或不久前被發現學齡兒童與家人以墓為家的案例,都顯示這個社會對所謂「邊緣人」的關懷還遠遠不夠。
最近出刊的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指出馬英九政府已出現跛腳的現象,政府的重大政策一再因民眾的抗爭而改變。這絕不是正常的現象,也非國人之福,但不能因此就鎮壓群眾運動,或乾脆封鎖資訊不讓人民知道真相,這都是獨裁者的心態,也解決不了問題。正確的作法是要政府的施政,應更貼近人民的感受。
韋應物初到蘇州任職時還寫了一首《始至郡》,描述當時該地人民生活的窘況,其中有「斯民本樂生,逃逝竟何為?」看看今天的台灣,年輕人竟興起赴國外打工的風氣,雖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人才在國際間流動是正常的現象,但絕非遠赴他國「打工」做些以勞力為主的工作。看了韋應物的詩作,決策者也應自問是否「愧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