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物相繼拋出「小確幸」主張,從調整基本工資到增加放假。「小確幸」一詞出自村上春樹的著作,意指「生活有了微小而確切的幸福,人生才不會像乾巴巴的沙漠一般枯燥無趣」。悶經濟使民怨激升,行政院長江宜樺回應,將站在「創造小確幸」的角度考量增加假日等政策。
年底即將選舉,志在角逐者有意讓人民感受小確幸,確實讓中央備感壓力。但這種小確幸,與歷次選舉拋出的福利津貼等支票,同樣多有「換選票」的意味。從長期性、制度化來看,反而是「甜蜜的負擔」。
台北市長郝龍斌認為低薪是國恥,但央行總裁彭淮南反駁,認為低薪是經濟問題,要從提高勞動市場需求、增進勞動生產力兩方面著手;唯有提升投資,創造就業與勞動需求,才能企使工資上漲。
調高基本工資是兩面刃,增加勞工所得,同時也增加企業成本;若無完整規畫及配套措施,可能導致企業緊縮用人,反而害了勞工。日本的「安倍經濟學」曾廣受好評;但企業並未回應安倍的加薪呼籲,因必要的經濟改革未能落實,如增加勞動市場彈性,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因此使人民的期待破滅。
調高基本工資及增加放假天數固然符合選民的偏好,但政策調整不能只是短期選票考量。所以,行政部門對調高基本工資迄未鬆口,江揆強調須設法讓產業轉型、區域經貿整合,實質薪資才會提高。
多放假將牽動產業、交通、消費、勞資關係等多個面向,未必就能增加小確幸;且衝擊企業成本,企業可能以削減福利及年終獎金來應對。民眾阮囊羞澀,放假也無力多消費,想以消費促進經濟成長,是緣木求魚。與其放假,可能更多人願意加班。政治人物有心更上層樓,就不能只給人民小確幸,而該有大格局思考,開創大經濟,給民眾「大確幸」。
比較亞洲鄰國二○一三年統計資料,台灣放假天數相對較多,工時少於新加坡與香港,平均加班時間少於新加坡、韓國與日本。台灣當年能成為亞洲四小龍,勤奮是主因之一,近年這種精神已漸消失。
歐洲債務危機中,民族性是個可觀察的指標。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總理梅克爾曾提醒南歐國家,認為他們把太多時間浪費在假期上。西班牙每天長達三小時的午休聞名於世,但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已開始改變這種「小確幸」的悠閒生活傳統。
比利時北部為講荷語的弗萊明人,南部是講法語的瓦隆人。佛萊明人勤奮務實,批評瓦隆人好逸惡勞;瓦隆人則取笑佛萊明人是工作機器。但荷語區富裕,主控全國政治、經濟;法語區則工業凋蔽,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五。
德國經濟強勁是因穩固的財政;在商業靈活性和社會安全網之間達成平衡;做工精良的產品,而非金融騙術。梅克爾認為,對過度監管、制度僵化的希臘和葡萄牙來說,德國是可學習的典範。
德國地方經濟也快速發展,人力短缺,於是往南歐找技術勞工,無奈南歐年輕人嫌鄉下太無聊,只對五光十色的柏林感興趣。如今台灣不僅要學習南韓的勤奮與韌性,更應多了解世界其他國家。才不會僅僅以小確幸為滿足,才會要求政府拚「大經濟」,享有大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