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航空飛機失蹤的第三天,馬英九總統下令國軍和海巡署的艦隊加入協助搜救行列;國安局也透露,華航在四日曾接獲可能有恐怖攻擊的情資;相關單位曾將相關資訊轉知北京民航單位,提高機場和航機的警戒。
馬來西亞航空飛機八日從吉隆坡飛往北京途中離奇失蹤,至今尚未尋獲,失事或被挾持綁架眾說紛紜。馬航機上有二百二十七名乘客和十二名機組員,其中一百五十三人是中國藉,台灣也有乘客莊秀玲一家三人在機上下落不明。這是一起國際事件,也是攸關中華民國國民生命安全的事件。
台灣的搜救行動啟動太遲,事發三天後才出動,海巡署的巡護七號和九號大約要再二到三天才會抵達航機失蹤的海域,實在緩不濟急。但是遲到總比毫無行動好。相較於其他國家四十艘船艦、三十四架飛機已在失事海域展開搜救作業,台灣對於參與國際災難援助行動的經驗還生疏得很,從事發、起念和行動之間,缺乏一套可依循的標準作業程序,因此整個救援行動不止慢了一拍。
無論是國內救難或國際救援行動都需要累積經驗,台灣過去對震災和洪災警覺性較高,消防單位有相關搜救訓練和作業準則,國際救援行動發動較快,而民間的公益團體如佛光山、慈濟和紅十字會等組織的行動,不但有組織而且迅速專業,頗獲國際肯定。對於航空、海難事故則缺乏類似經驗,以致於行動落後。
台灣由於情況特殊,無法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各種活動,外交上的束縛讓台灣對國際事務綁手綁腳;除了經貿文化之外,能使上力的事務不多。久而久之,國際社會隔離了台灣,台灣也疏遠了國際社會,台灣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意識也難以提升。但是從一次次的國際參與行動,台灣逐漸地學習對國際付出關心,國際社會也能感受台灣善念的力量。
三年前的日本發生大地震併發海嘯,引發核電廠災害,爆發罕見的複合式災難。台灣民間和官方在最短時間內,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資源協助救難和災後救濟與重建工作。讓日本災民對鄰近的小國能發動龐大的力量協助他們,對台灣人的善心揪心感動;至今不忘,大大拉近了台灣和日本的關係,這就是善念的連結。
雖然在日本三一一震災中,日本是受納的一方,但是台灣人在給予的同時,也受饋了許多善念的迴向。台灣人在施與受之間得到更多的自信,在世界村中一員的參與感中,找到更多的自我實現。在日本救災和災後重建經驗中,學習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新關係,重新省思現代生活與核能的必要性。在善念的循環中,台灣也同時收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