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曾引用甘地的話談中國房市問題,他說:「地球提供給我們的物質財富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滿足每個人的貪欲。」
圖/中新社
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砲轟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做公益「只出錢不出力」,捐錢只是「土豪金」,重要的是要實際投入精力。面對好友直言,潘石屹說:「碰到別人誤解要能夠堅持下去,哪怕就是做對一件事,一直做下去就是。像我,做得少,但比較專一。」
中國大陸房地產界有四位話題性十足的大老: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同時也是二○一三年首富)、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以及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其中任志強與潘石屹兩位好朋友從二○一三年鬥嘴到今年初,媒體曝光度超高,讓人好奇兩人的能耐,連鬥嘴內容都能讓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陸媒指任志強稱得上「任大嘴」,也算是「敢說界」的第一人,除了敢爆同行的料、爆官員的料,連好朋友的料都能爆,而所謂好友指的就是潘石屹。在「南都周刊二○一三中國溫度榜」頒獎典禮上,任志強砲轟潘石屹做公益「只出錢不出力」,認為捐錢只是「土豪金」,重要的是要實際投入精力。
但潘石屹不以為杵,認識他的人都知道,早在二○○五年就和太太張欣一起成立基金會做公益,「做公益碰到別人的誤解要能夠堅持下去,哪怕就是做對一件事,一直做下去就是。像我,做得少,但比較專一。」他對記者說,對於做公益和慈善,深刻了解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幫助自己,因為助人時溫暖和愛都能釋放出來。
作法錯誤傷公益心
兩位名人一來一往,道盡中國公益領域的問題。任志強說,中國的公益之所以被社會冷落,是因為官方傳統的公益做得不夠好,比如官方慈善機構出現腐敗貪汙,讓中國「公益之心」受到傷害,真正的公益是需要付出金錢、時間和精力,而不是為了獲取收入的一種工作。
當年潘石屹與太太張欣共同成立「SOHO中國城市文化基金會」,並且親自規畫、管理慈善事業,選在故鄉甘肅省天水地區興建學校廁所,二○○七年推動「兒童美德發展工程」的慈善行動,從當地幾十所小學中甄選上百位教師,然後送到北京接受兒童美德教育培訓,教師返回學校後,再由校方安排幫孩子上美德課,至今受惠的學生也超過上萬人。雖然每位老師的培訓成本超過人民幣一萬元,但「潘太太」張欣就曾說,過去找慈善機構捐錢,並不清楚這些錢究竟是不是真正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手裡?「是給這個社會帶來好處呢?還是多了一個貪腐的機會。」
為故鄉代言農產品
對於回饋故里,潘石屹總不落人後,根據《京華日報》報導,日前潘石屹就免費為甘肅天水的蘋果代言,在北京望京一家超市裡,潘石屹穿上工作服,在現場切蘋果,榨蘋果汁給顧客品嘗,好友任志強也到場助陣。
潘石屹對現場記者說,最近幾年,他每年都回老家兩三次,發現村子裡農民的收入來源就是蘋果,沒辦法就外出打工,種糧食的人已經很少了,「這些種蘋果的人中有我童年的小夥伴,我願意為家鄉的蘋果銷售盡一份力,幫助推銷他們種的蘋果,讓他們收入更多,生活更好。」記者會現場還公布了一段潘石屹回家鄉的視頻,潘石屹在影片中感慨地說:「恍惚之間,我覺得我們的角色互換了,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沒有把我留在大山裡種蘋果。」
一起參與的任志強在記者會上仍不忘調侃潘石屹,「小潘天生就是個二道販子。他賣房子和賣蘋果都做銷售,賣東西是需要技巧的,我就不會賣,小潘會吆喝。」任志強說,「一個人從大山裡走出來還想著幫助父老鄉親,這是好事……雖然小潘不給我廣告費,但我也要來,就是為了表示我們希望偏遠貧困山區的農民能夠盡快脫貧。」對於先前他嗆潘石屹做公益「只出錢不出力」,任志強幽默地說:「小潘最大的好處就是接受批評很快,迅速改正缺點。現在他既出錢也出力,所以我給他站台,就是因為看到他的進步了。」
現場任志強還跟記者說兩人曾為「公益」吵架,「上次他說要退出樂平公益基金會,後來我們就在微博上吵架了,然後他又回來給了一百萬元。我想大家只要把心思放在公益上,就會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歡迎。」潘石屹則委屈地說:「我記得前幾年每年交五十萬、一百萬不等,因為我有好多基金會要做。樂平基金開會我沒去,任總就在微博上罵我,說『你連這點錢都不出嗎』,然後我回答『好吧』。後來我還是出了一百萬元,其實這也是我原計畫就準備好的,只是被任總這樣一逼,好像是他的功勞似的。」
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在世俗眼光中已經是功成名就的兩個人在公益之路互相提攜,也難怪媒體樂於分享彼此之間有趣互槓的內容了。
凡事協商沒有必須二字
誠如任志強所說,潘石屹確實是個「懂得吆喝」的高手,除了為故鄉甘肅代言蘋果,也關心北京霧霾問題,天天在微博公布P M2.5指數,甚至還以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身分,呼籲北京市盡快推出「空氣清潔法案」,身體力行成為騎自行車上班的低碳實踐者。
農曆春節將近,他一直為前門大街的商家做活動,而前門大街就是SOHO中國目前在北京最重要的投資,聚集許多企業和老字號的店面。不管是在已有一百二十七年歷史的抹茶店,發起「尋找老茶客」活動,或是到東來順店內身穿員工服裝為顧客服務,只要他一現身,就能吸住眾人眼球。
去年十二月初,位於北京東二環朝陽門的銀河SOHO,仍有不少空的商鋪,潘石屹使出渾身解數為銀河SOHO做推廣,不斷邀請明星來銀河SOHO拍片、演出,還在電視劇《我兒是朵奇葩》裡客串演出。
團體中協商最重要
而在虛擬的世界裡,潘石屹也是一位在網路上擁有一千六百多萬微博粉絲的網路名人,他的微博先後在十多個主流門戶網站上落戶,幾乎他的每一句發言都會成為第二天相關網站上的文章標題。像是本周六清早五點多,他發了一則微博:「一個驕傲的人是沒幸福和健康可言的,他內心充滿著焦慮、緊張和恐懼。」當大部分的人還在睡夢中,不到兩小時,還是有七百多人轉發。
潘石屹也出版書籍,分享成功經驗,教人《既要成功,也要成仁》,他說孩子在六歲時,常說:「你必須怎樣怎樣」。他發現之後,立即糾正,並且告訴他「你必須」不是一個好的詞語。「如果一個人經常說『你必須』,那人們就會離他愈來愈遠,他就得不到別人的幫助,也無法接收到來自周圍的力量。」
潘石屹說,這句話的背後缺少「溝通協商」的精神。「遇事大家一定要有協商的精神,如果用命令式的口氣,使用類似『必須』這樣的詞,必然會引發別人的敵對情緒,一定不會聚集力量,達成團結去完成一件事情。沒有協商的精神,什麼事情都很難辦成。」
懂得適時放棄自我
而從自己孩子說「你必須」,他也想到社會中年輕人與中老年人間的和諧之道,年輕人的自我意識強,但資源卻集中在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身上,「假如年輕的索求過強,而中老年人占有太多,這矛盾會變得可怕。我覺得平衡之道是各打三百,年輕人要適當放棄自我,中老年人要懂得超脫,大家都應該學會磋商。」
小檔案
潘石屹,1963年11月14日生於甘肅省天水市。現為北京最大房地產發展商SOHO中國董事長及聯席總裁。
小時候由於父親被打成「右派」,母親常年臥病在床,家裡經濟困頓,曾忍痛將一個妹妹送給別人撫養。1977年,父親終獲平反,全家得以從農村搬往縣城,1979年,他考入蘭州培黎學校,臨走前,父親只送給潘石屹一頂平日戴著還不算太破的帽子,將兒子破舊的帽子留給自己,對他說:「不管在什麼時候,沒事不要惹事,有事不要怕事。」
學校畢業時,潘石屹以第二名成績直升中國石油管道學院(即河北石油職業技術學院),完成學業後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
但公務員生涯只維持三年,他前往廣東深圳發展,1990年,與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等人在海南省合夥成立海南農業高科技聯合開發總公司(即萬通前身),隔年成立萬通公司。1992年潘石屹與合伙人到北京創立北京萬通,1995年,與妻子張欣共同創立SOHO中國有限公司,2005年成立「SOHO中國城市文化基金會」,致力於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