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新社
藉由舞蹈和「靈」、「魂」溝通的「孔雀公主」楊麗萍,擅長運用人們所熟悉的意象來表現內心境界、空間和意識,被陸媒盛讚為「舞蹈詩人」。從2013年跨越2014年,五十五歲的她以《孔雀》舞劇巡迴大陸、香港、台灣、日本、英國等地,作為舞蹈生涯的「句點」和退居幕後的「起點」,全心培育舞界新星。
「我這一生有舞蹈相伴,它帶給我太多太多,不單是靈魂的滋養、精神的寄託……在我起舞以後,能來的就來了,包括讚美和掌聲。」從二○一三年跨到二○一四年,今年五十五歲的楊麗萍帶著上百人的舞團,以《孔雀》舞劇先是巡迴大陸三十多個城市,演出近百場,接著,要走進香港、台灣、日本、英國等地,為舞蹈生涯畫下完美「句點」,也作為她退居幕後的「起點」,日後將全心培育舞界新星,「是謝幕演出也好,收官之作也好,我還是覺得極端了一點。準確地說,我應該是退居二線,我還會在幕後,還要去創作……只是想讓年輕人盡快挑起大樑,讓新鮮血液盡快進來。」
從小就特立獨行的她,連最後的「句點」也不似一般人的突然與短促,「從舞台上退下來還有幾年,不急,」她緩慢而淡定地說:「『舞台』(對人生而言)太小了,白族人的民俗傳統是要活著就要跳舞。」
最後一舞場場爆滿
一九七一年出道的楊麗萍,一向擅長藉助人們熟悉的意象來表現人的內心境界、空間和意識。被陸媒盛讚為「舞蹈詩人」。為了獻上這「最後一舞」,她邀請曾榮獲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獎」的葉錦添來幫她做服裝設計;著名歌手薩頂頂演唱主題曲《神雀》,還邀請北京奧運會音響效果設計者宋多多加入幕後工作,希望帶給觀眾視覺和聽覺的震撼體驗。
葉錦添說,《孔雀》的演出服裝是他有史以來製作難度最高的衣服,細緻精美到可以用放大鏡檢視,不管是主角或配角,每一件都是耗費人民幣數萬元製作而成。
這齣新編舞劇《孔雀》全長約一小時四十分鐘,其中,楊麗萍個人足足跳了四十分鐘,包括獨舞、三人舞、群舞領舞等。相較於以往《雀之靈》、《雀之戀》片段式的輕柔和唯美,這一次她用舞蹈詮釋一個完整故事,陸媒評論,堪稱她四十多年舞蹈藝術精粹。
去年十二月下旬,昆明正逢十年來最強寒流,楊麗萍回到家鄉雲南演出,當晚氣溫降至零度,但絲毫不能阻擋市民觀看《孔雀》的熱情,一連五天,連續八場,場場爆滿,累計觀眾多達六千多人,每場表演掌聲響起數十次,即使散場後,人群仍久久不願散去,「今天的表演太美了,每一個畫面都會長久的停留在我記憶中。這是楊麗萍最後一次舞台表演,我就是來為她再鼓一次掌的。」中新社記者採訪一位昆明市民感動地說。
春夏秋冬隱喻人生
在這齣舞劇中,楊麗萍講述的,是一隻孔雀從出生、相戀,到被迫與戀人分離、承受生離死別,重歸寂靜的故事,故事分為春、夏、秋、冬四個章節,隱喻人生四階段,她說:「劇中的孔雀是『鳥』,亦是人,那是一個生命的命題,發芽、鼎盛、成熟、死亡,每一次的表演,都是對生命的致敬。」
她說,孔雀是大自然的一個象徵,也是人的一種審美和一種情緒,與她的人生哲學頗為吻合,「生命就像春夏秋冬,是我們一生下來就必須面對的輪迴。」她說。
在即將告別之際,故鄉雲南以實際行動支持她,在將近一個月的「首屆雲南昆明楊麗萍國際舞蹈季」中,共演出二十六場,觀看人次達一萬七千二百人。
最美時刻定格轉身
對於楊麗萍轉向幕後,多數人紛紛表示遺憾,但也有人表示理解,他的攝影師蕭全說,「這十年我看著《雲南映象》這麼排練演出,也看著楊麗萍從最美的舞者到現在的辛苦堅持。我完全可以接受她退居幕後,因為她真的太辛苦了。」一位昆明觀眾也說,「什麼是經典,不能複製才是經典。內心希望楊麗萍一直跳下去,但是不可能,在最美的時候定格轉身,她做到了。」
只要一眼就能看透天
談到培育舞界新星,不能不提楊麗萍的小侄女「彩旗」,她的母親楊麗梅是楊麗萍的妹妹,也是大陸知名畫家。據陸媒報導,小彩旗天生就是跳舞的料,四歲開始跟楊麗萍學跳舞,在《雲南映象》中表演藏族舞和「荷花腰」兩種舞蹈。
二○一二年師徒兩人一起上湖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默契絕佳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外界認為小彩旗就是楊麗萍的「接班人」,但小彩旗曾經對記者說,「姨媽這邊人很多,不缺我一個,接班人也不會指定誰。我還是原來的我,」她還曾在微博寫道:「我很憤怒,因為有一些討厭的人說我是什麼姨媽的接班人,我非常非常的無語,他們覺得這樣很好玩吧……」
但當記者問對於楊麗萍的看法,今年十三歲的彩旗像個「小大人」說:「她不喜歡把喜怒哀樂放在臉上。雖然排戲的時候,她會有各種壓力,也會有情緒,但她是一個特別好的老師。」
結合舞蹈與生活
在記者發表會上,楊麗萍帶著小彩旗,穿著她專有風格的混搭民族風服飾亮相。當時現場有近百名喜歡舞蹈的孩子,楊麗萍說,「很高興今天能看到你們,你們跟彩旗一樣,都懷揣著對舞蹈的熱愛和夢想。」
楊麗萍說,「我覺得很多孩子,就像我小時候一樣,對舞蹈有著特殊的情感,希望在自己的生命歷程裡,用舞蹈這樣的方式,把舞蹈跟生活結合起來,抒發我們對自然、對生活、對生命的感受和感悟。」
她說,「很多人其實在慢慢成長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這些,將來有的人可能把舞蹈作為職業,有的人可能把它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都是不同的。」她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仔細揣摩領悟舞蹈與生命的關係。
一旁的彩旗天真地說,「姨媽看一眼天能把天都看穿的,我看一眼天,天絲毫未動,(她)很厲害。」自己和姨媽學到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知道如何觀察大自然,「去看螞蟻怎麼行走,花怎麼開。」
她是正宗台灣媳婦
據陸媒報導,由於楊麗萍未生育一兒半女,因此將所有母愛都傾注在彩旗身上,為了不耽誤學習,還專門為她請家教。
事實上,楊麗萍是「台灣媳婦」,她的第二任丈夫劉淳晴出生於台灣商業世家,兩人曾在「舞蹈」與「孩子」之間掙扎,最後因舞蹈而重聚,二○○六年,藏族歌手容中爾甲邀請楊麗萍一起創作展示藏民族歌舞文化的大型舞台節目《藏謎》,劉淳晴陪著她吃山民的粗茶淡飯,睡在滿是蚊蠅的竹樓裡,陪著她跋山涉水,深入雲南大山深處和田間地頭,一起挑選演員,體會楊麗萍所說的「沒有舞蹈,我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子」話中的意義。
選擇舞蹈,不要孩子,或許有人會誤以為楊麗萍性格太過浪漫,記者找到彩旗母親楊麗梅,楊麗梅說,在家中,姐姐是「長姐如母」,比很多人會做母親,因為她能撐大梁、養活家,她記得哥哥讀書時,也是楊麗萍供應,那時她的工資每個月是人民幣三十元。
小檔案
楊麗萍,1958年11月10日生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大陸著名舞蹈藝術家,作品有《雀之靈》、《兩棵樹》、《雀之戀》等。
從小沒學過芭雷、沒上過舞蹈學校的她,1971年卻獲選加入雲南西雙版納州歌舞團,1980年進入中央民族歌舞團。1986年,以個人名義參加第二屆全國舞蹈大賽,自編《雀之靈》獨舞參賽,榮獲「表演」和「編導」兩項大獎。
2003年,曾入選為影響中國年度人物的楊麗萍創作大型原生態歌舞劇《雲南映象》,2009年創作《雲南的響聲》,兩齣舞碼的演出人員多為雲南少數民族業餘舞者,表演道具、服裝也取自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