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十一日是伊斯蘭教開齋節後的第一個周日。台南檢察官黃朝貴在臉書張貼:「台北車站已被外勞攻陷」照片,說「外勞吃飯、睡覺,野餐,擠滿車站,政府再不處理,不僅有礙觀瞻,也會出亂子」,引發正反兩極的討論,有人質疑黃朝貴歧視外勞,但他說:「只是希望旅客通行順暢。」
外勞在開齋節聚集車站,因平時在工廠、雇主家工作,缺乏聚會場所;好不容易放假,當然會選擇自己及親友方便抵達、相聚的地方。台北車站交通便利,可以搭火車、捷運,許多外勞休假時,都會跟朋友約在這裡。
去年外勞也「攻陷」台北車站,當時是因為下大雷雨,本來在戶外慶祝的外勞擠進台北車站;今年則是因為高溫,台北車站又成為外勞的「大型交誼廳」。去年台鐵以紅龍隔出大廳的動線,遭人批評歧視外勞,今年改以柔性勸導,維持旅客動線,又被批評漠視旅客行的方便。
對台鐵來說,尊重人權與維持通行、觀瞻的界線,還需要拿捏。但車站大廳是否適合聚集野餐,應該無關人權、種族歧視,而與車站功能的議題相關。台北車站當天雖湧進三萬名外勞,並沒有發生危安事件;雖有旅客抗議,但經過車站人員解釋,大家也都能釋懷。
台北車站其實也被台灣人自己「占領」過,譬如紅衫軍活動期間。至於各縣市的市區道路,常有政治運動、社會運動、選舉掃街,或舉辦節慶廟會、馬拉松賽跑等,都會占據馬路,甚至長時間封街,影響人車通行,引起短暫抱怨,但不會有人「記在心上」,遑論談及「影響觀瞻」、人權、歧視等問題。
除了車站,大多數街道、人行道,或城鎮廣場、公園、政府建築、公共圖書館都是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功能很多元,譬如十一日當天,台北車站有外勞健檢,台灣國際豬腳節也在大廳舉行,擠滿人潮。無論國內外,許多音樂會、藝術表演也常在公共空間進行。
全球的穆斯林人數約有十六億人,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台灣境內就有十五萬人。開齋節就像台灣人過年,就只一天,車站功能也許無法順利運行,但用「會出亂子」來形容,就言重了。
去年「台北車站被攻陷」後,有人提議開設「外勞文化中心」等專區,供外勞假日集會。但這樣的集會場即使有可能設置,勢必地點偏遠,外勞不會願意去。同時,這樣做容易形成另一種限制,就像「眼不見為淨」般,把外勞趕到某一棟大樓,這才是真正的歧視。
香港有很多外勞,印尼移工大多聚集在維多利亞港,菲律賓移工則在中環匯豐銀行旁齊聚;有些香港人會參與這些活動,與他們一同野餐。在德國,政府甚至主動開放車站的空間給外籍工作者,並放映音樂、電影,盡可能以政府的資源營造出友善的環境。
台灣一向被認為是個富有人情味的地方,近年接觸外勞多了,對不同文化也都知道要互相尊重包容,多給一點關懷。現在是地球村的時代,不同國籍、族群、宗教信仰者會生活在一起,包容性多一點,抱怨就少一些,多些尊重,就可以讓人維持心境平和,社會更為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