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六月平均氣溫高達攝氏二十九點二度,創台北設立測候所以來六月最高紀錄後,台北市在八月八日又創下三十九點三度百年來最高溫紀錄;不只台北市在創紀錄,各地氣象站近日測得的氣溫都攀高至歷年紀錄的前數名,全台熱呼呼。台灣因四周有海洋的調節,較不容易出現特別高溫的現象,因此過去百多年來,全台灣出現更高氣溫的次數也才六次而已,但含本次在內,卻有四次發生在近十年內,同一段時間,台灣的暴雨紀錄也迭創新高,極端氣候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銀行曾評估過各國發生地震,受海平面上升影響,受極端氣候事件影響的風險,台灣都入榜,被列為天然災害高風險的地區之一。但政府的相關施政仍因循舊習,看不到有重大改變的跡象。
多年前發生重大傷亡的林肯大郡事件,事發後政府也曾對坡地社區的地質安全展開調查,但調查結果卻未公開。建商照樣在坡地上大興土木,在資訊不公開的情況下,一般的購屋者根本無法知悉哪個地區的地層有滑坡的疑慮,有些人可能就買在高風險的地區。內政部長李鴻源在擔任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時,就曾表達對深坑、石碇人口增加的憂慮。因為,這兩個鄉大部分在土石流潛勢區內,且還找不到安全的安置點,因為連鄉公所都在紅色警戒區內。
科學家指出,當海平面上升五十九公分時,台北盆地淹沒區內的人口約七十五萬人;當海平面上升至一百公分時淹沒區內人口為一百八十五萬人。雖然台北盆地有堅固的堤防,有百餘座抽水站,但別忘了七年前一埸颶風幾乎把美國一座先進的城市紐奧爾良摧毀;國內也有多位專家表示,莫拉克颱風下在高雄的雨量如果下在台北,台北將成汪洋。
這也是擁有先進水利工程能力的荷蘭導正早年蓋堤防與水爭地的錯誤;不再唯工程至上,改採全方位治水,與水共存的思維,將洪水的空間還給洪水。我國卻還在與水爭地,縮小河道寬度把行水區變為住宅區、在低窪地填土或將自然陂塘填平等不當行為;顯然我們迄今都還未開始做面對氣候變遷挑戰的準備。
本報日前報導內政部將在閒置的公有土地或國防部營舍興建臨時居所,逐批進行防災型都更,方向雖然正確,但大面積拆除重建將產生巨量的溫室氣體,不利於減碳目標。其實防災型都更遠不如「防災型都市計畫」,全面檢討各都市計畫地區的土地使用,將低窪地或低海拔地區劃為保護區或限制開發區。以越南胡志明市為例,它三年前實施的新都市計畫就把海拔二公尺以下的地區劃為生態廊道或綠空間,以謀調適氣候變遷將帶來的風險。
在國內要將寸土寸金的都會區土地劃入保護區,在政治上有其難度;但至少應讓資訊透明,讓人民知悉哪些地區是地層滑動、土壤液化或海水入侵的潛勢地區,以遏止在高風險地區開發的行為,由人民衡量得失後自行決定。若政府一面在做「防災型都更」,建商卻一面在山巔水涯興建巨大的景觀豪宅,風險隨時存在,後患永遠收拾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