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銘宗 行三心二意生活禪 阮愛惠 |2013.07.27 語音朗讀 649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今年四月,曹銘宗發表新書《台灣史新聞》。圖/曹銘宗提供曹銘宗在特色餐廳。圖/曹銘宗提供帶瑞士旅客遊合歡山,到達台灣公路最高點武嶺。圖/曹銘宗提供曹銘宗自製「三心」手工皂,寓意《金剛經》的「三心不可得」。圖/曹銘宗提供把手工皂做成蛋糕模樣,在臉書上名為「下午茶」,自娛娛人。圖/曹銘宗提供 文/記者阮愛惠 圖/曹銘宗提供 即使是像曹銘宗這樣資深而優秀的媒體工作者,經歷過報業最輝煌的年代,且以廣博史識和絕妙文筆贏得文名及留下不少作品,當他來到五十歲左右的人生中途站時,心中仍會幽幽地生出不甘心的吶喊:「我還能做什麼?我還會寫什麼?」 彼時媒體環境與社會情勢已與自己最初當記者的理想產生落差,加上自己也希望有一段不一樣的人生,「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只能改變自己。」於是曹銘宗選擇提前退休,全心全意過起自己想過的生活。 不辜負五十自許 相較於一般台灣中年男子的生活,退休後的曹銘宗所經營出的家居事務,在朋友間公認「豐富」,閒適但不無所事事,保留著記者習性,大量閱讀及關心時事,並以文字發表看法。 他懂食材,會買菜也會做菜,常和家人、朋友分享美食。他經常旅遊,太陽底下永遠有看不盡、說不完的新鮮事。閱讀曹銘宗的「臉書」,就像讀一本精緻的生活小札記,圖文並茂、雋永清新。 雖不「上班」,曹銘宗還是一直在「工作」。寫作是老本行,但他不想為賺錢而寫,只想寫一些自己喜愛、寫起來很愉快,而且可以成長的題材,並從中考驗自己「還會寫什麼」。 至於考取英語導遊的執照,開始執業,則是曹銘宗對於自己「還能做什麼」的真實測試。對台灣史地和人文瞭若指掌的他,結合對旅遊的興趣和與外國人溝通的能力,兩年前在老同事王雪美的鼓勵下考取執照,成為兼職的「曹導」,開啟職業生涯的嶄新面向。他以文字記錄下特殊的帶團經歷,在部落格開闢了一系列的〈曹導日誌〉,例如新加坡母女、德國老夫妻等人的故事,都引起許多格友回響,認為閱讀他的導遊日誌是一種享受。 離開職場六年多了,曹銘宗卸下「記者」頭銜,「新聞鼻」卻變得更敏銳,看到更多、寫得更深,還真不負自己的「五十自許」。 若無其事忙到老 回首過去,他覺得自己每一段生涯都過得非常好,很幸運地擁有平順的人生,尤其六年多來的這一段,堪稱是最快樂、最充實的生活,他感到無比歡喜,心生感激。日前他曾前往法鼓山,看到聖嚴法師的圓寂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實與自己的心境相印。他說:「我想到《金剛經》的境界。我們應該努力做自己該做的事,但要若無其事忙到老。」 萬法唯心所皂 二○○六年離開報社那年,曹銘宗為出版社撰寫了一本關於釋迦牟尼佛的傳記,那是給青少年閱讀的「影響世界的人」列傳之一。他以淺白筆法,闡釋佛陀如何幫人類解決痛苦的立願和實行。「有別於星雲大師從『教主』的角度來寫佛陀,我則是從『人』的角度去寫。那時我對佛教的體會還不夠多,如果今天讓我再寫,會很不一樣。」他笑說。 對於宗教裡的儀式部分,曹銘宗雖尊重並認為必要,但自己在個性上卻不愛儀式,然而,很多佛教思想早已深入內心,化為日常生活的觀念及行為準則。 今年之初,曹銘宗在臉書上PO了他製作的手工皂相片,向大家拜年,祝大家「皂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情人節時,他又這樣寫著:「情人節快樂!有情人的,請多珍惜幸福;沒情人的,更要自得其樂。依佛教術語,『眾生』就是『有情』,只是譯法不同;所以世人皆是『情人』,祝天下『情人』離苦得樂!」 他對《金剛經》特別有覺受,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讓他參之又參。他說:「這句話告訴我,做該做的事,但不期待回報,也不要有得失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享受當下快樂,但不期待快樂會持續下去。」 「應無所住」除了讓曹銘宗時時自我檢視意識形態的執著外,也逐漸帶領他去除生活中對物質的執著。這些年他愈過愈簡單,不再購買擺飾品,家中的牆面、櫥櫃以空白最美;家中種的是最容易養的黃金葛,食物只買「全部都吃完」的量。他也嘗試斷食一天,只喝茶水,之後在臉書上發表:「安然度過後,就是遠眺夕陽下之龜山島的感覺。」擅長料理的他,更願響應環保、動物權運動,而嘗試隔日蔬食。 至於「而生其心」,又讓他參出什麼心得呢? 有一天他PO出一張「三心」手工皂:酪梨皂、紫草皂、玫瑰皂。他寫著:「一心一意的相反詞是三心二意,三心是哪三種心呢?《金剛經》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所有心都是虛妄,教人不要執著。我想的『三心』是凡事盡心,但要伴隨開心、放心,那麼『二意』就會是一切滿意,人生如意。」 曹銘宗「萬法唯心所皂」的生活禪學,令人悠然神往。 填補原味歷史 記者生涯二十年,曹銘宗得過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他卻將最近新出版的書——《台灣史新聞》,當做自己「人生最滿意的寫作成就」。 《台灣史新聞》是一本創新體裁的歷史書,用報紙新聞形式說歷史,每一個頁面列有新聞數則,內容為年度重要歷史事件,同時配上插畫或照片。書籍編者印的是「台灣史新聞編輯委員會」,執筆者卻是曹銘宗。 這本書從企畫到出版歷時五年,曹銘宗最初在接到貓頭鷹出版社社長陳穎青邀約時非常高興,因為這正是能發揮他「歷史」和「新聞」兩種專業的寫作工程,他有「捨我其誰」的自許。但動手之後卻發現難度很高,因為要用一百個跨頁的篇幅,處理台灣島從浮出水面至今幾百萬年的歷史重點,其中有太多要取捨的關鍵。 曹銘宗一度心理產生障礙而延宕。後來他定下心來,在電腦裡開了一百個檔案夾,鞭策自己一天要完成一個版面的工作量。他在巨量的資料庫前幻想著:如果有一家報社,從六百萬年前台灣島浮上海面的那一刻起,便將屬於這座島的重要新聞報導出來,那會是一份什麼樣的報紙?從這個視野來看,曹銘宗儼然化身為史上任期最長的總編輯,要把六百萬年以來的台灣自然、人文及同期發生的國際大事歷史都編在一百個版面之內。 《台灣史新聞》出版後,引起學界及新聞界諸多好評,被公認是極具創意的歷史讀物,也許其中的「社論」部分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但曹銘宗的新聞筆法的確讓歷史變得好讀又有趣。 對曹銘宗而言,這本書的出版,最大的意義是寄寓了他個人長久以來採取的「台灣島史」觀點,「這是比較中性、能夠跳脫政治角度的觀點,也才能更客觀地照應到所有族群,不再只是一貫的漢人中心思想。我希望這本書能促進族群間的理解與認識。當你愈了解對方,或許你就愈能替對方設想。」他說。 過去在報社曹銘宗曾作過許多原住民的相關報導,他說:「以台灣島史的觀點來看,原住民是最初的主人。但因政權的操弄,歷史詮釋權的失落,造成很多台灣人對原住民不了解。其實原民、漢人、客族、外省,數百年來勢力消長,又互相融合,大家共同生活在這塊小小的土地上,卻因孰強孰弱,各懷著不為人知的心事。」 因此,在《台灣史新聞》一書中,曹銘宗刻意填補「原味」歷史,幾乎隨手都可翻到與原住民相關的內容,「希望共同生活在此的人,不分族群,都能過得既快樂又驕傲,都能擁有自由、平等、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並剝除政治與主流意識的籠罩,讓台灣的每一個族群,都能在這六百萬年新聞中,找到屬於他們的歷史。」 他說。 前一篇文章 六年級生樂活主張 嚴云農 要先活才能樂 下一篇文章 蔡昇宜 因病轉運 重排人生順位 熱門新聞 01【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2【遊藝筆記】蘇東坡的定惠院海棠2025.09.1603洋溢三好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2025.09.1604淡江大橋合龍 締世界級地標2025.09.1705台北水舞嘉年華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9.1606航空母艦2025.09.1607智利豪雨 佛光人馳援災區送暖2025.09.1708佛光會印尼蘇北協會 淨灘護海洋2025.09.1709航空母艦上 飛機起飛了2025.09.1610中美加佛教論壇 佛光山與會2025.09.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國權三代同心守護一畝田保留珍貴自然資產蘇慕容 有機 讓更多生命擁有幸福顏志文 人生勇於嘗試 樂在音樂布施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 作者其他文章牙醫藏樂魂 陳維斌創作台語歌縱橫演藝界天后胡錦 餘音繞梁數十載 再唱《梁祝》經典世界郵展 東西逸品大PK大學校長論壇—韓國威德大學 佛教應像手機 親近每個人大學校長論壇—澳洲西雪梨大學 樂於推廣南天大學特色大學校長論壇—布達佩斯佛教大學 天主教國家 推動佛教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