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民國初年的繪畫革命———嶺南畫派的溯源與拓展

文/陳牧雨 |2013.07.09
2208觀看次
字級

何止心雄萬夫——溯源

嶺南,泛指五嶺以南,現則專指廣東、廣西及閩南一帶。因臨海,甚早接觸西方思潮,清末之際,無論在文化、經濟、政治上,受到衝擊最大。革命思想,也在此風起雲湧,文化藝術,自不例外。

當時嶺南人士,有高劍父、高奇峰昆仲及陳樹人三位先生,入番禹隔山嘯月琴館隨居廉(古泉)畫師習畫,在傳統筆墨及花卉寫生上用功至深。

後三人相繼赴日,學習西畫之法。同時亦受孫中山先生感召,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並實際參與許多革命戰役,劍父先生甚至自任敢死隊長。

革命成功,劍父、奇峰兩先生功成不居。專心戮力於藝術創作。

然因所見日廣、所思日深,但覺中國繪畫藝術,必須有所變革方能重生,遂倡「藝術革命」的主張。劍父先生在其所著《我的現代國畫觀》中,有許多獨特的見解,略敘如下:

1.力主新變,重現代精神,主張中西藝術交流。

2.要理解現代中國畫,需先理解中國畫的源流、思想、作風。

3.現代繪畫與傳統繪畫的分別,不應只是形式上的,而應該是思想上的。

換句話說,藝術革命並非要斷絕與傳統的關係。而是要融會古今、綜合中西,因此又被稱為「折衷畫派」。而因三位先驅者皆出身廣東,因此亦有「嶺南畫派」的稱謂。

三家所主張雖相同,然畫風各異。劍父先生恣意蒼鬱、奇峰先生雄奇沉厚、樹人先生則文雅內斂。各有所長,也印證了劍父先生所謂「不是形式上的,而是思想上的」藝術改革主張。

在當年曾受西方文化衝擊之下,藝術界有固守傳統與推翻傳統之爭,嶺南畫派,無疑是一股清流,將傳統藝術帶入新意,並賦予了新的生命。

「自顧面無四目,何止心雄萬夫。」嘗見劍父先生書此聯,嶺南三家當之無愧。

窗含滿眼新詩——拓展

三家之後,畫派曼衍。楊善琛、黎雄才、關山月等先生受教於劍父先生;趙少昂先生則入奇峰先生門下,皆一時翹楚,號稱「嶺南派第二代四大畫家」,繼續宣揚三傑藝術思想。

其中趙少昂先生,繼延奇峰先生畫風,卻又屢出新意。用筆豪放間有細緻,善用山馬破筆寫花卉昆蟲,用色清麗,構圖至簡,蟲魚禽鳥動態的掌握,非一般人所能望其項背。

趙少昂弟子歐豪年吾師,則拓展題材,命意以至筆墨,用色更趨典雅。因寫生功力雄厚,花鳥魚蟲、山水走獸無所不能、無所不佳。構圖亦奇險雄偉,不為舊法所囿。

民國五、六十年間,文化大學有幸聘得歐先生來台教學。於是嶺南畫潮進入台灣,開葉散枝蔚為風潮,對近代中國藝術的傳承與開展有非常重要的貢獻。

「簾捲一場春夢,窗含滿眼新詩。」詩僧惠洪聯句,劍父先生亦曾書之。然而,嶺南所捲起的藝術革命風潮,絕非事如春夢了無痕;反而滿窗新詩,醒人耳目,亦如江河流水,萬古不息。

今年由於歐豪年先生的倡議,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於六月一日至八月二十五日,破天荒地舉辦了嶺南畫派特展。蒐集了廣州藝術博物院、台北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和歐師挹翠山堂所藏的嶺南畫派創始三傑,以及畫派前身「隔山二居」加上二代傳人,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楊善深等四家作品齊聚一堂。

是難得一次完整的嶺南畫派溯源與拓展的展出。躬逢盛事,援筆以記,用以緬懷先賢,策勵將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