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六處世界遺產 列入瀕危

戴定國 |2013.07.07
2514觀看次
字級
敘利亞的巴爾米拉古城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圖/法新社、路透
組合圖片顯示,阿勒坡的屋馬亞清真寺尖塔(上圖),在戰火中變成瓦礫(下圖),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圖/法新社、路透
巴格達以南的巴比倫考古遺址,曾是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在戰爭中被損壞。圖/法新社、路透
在巴格達南方古老的巴比倫考古現場,工人敲掉巴比倫獅子底座的混凝土。圖/法新社、路透
在巴格達以南的巴比倫考古遺址,人們走過伊什塔爾門,這裡曾經是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圖/法新社、路透
敘利亞反政府部隊趕走敘利亞政府軍,奪到阿勒頗。老城區幾已全毀。圖/法新社、路透

第三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確定了新一批世界遺產名錄,還將敘利亞的六處世界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被警告除名的地區和國家,以中東居多。

中東因為是世界文明的起源,遺址很多;中東也因為戰亂頻仍,遺址面臨毀損。敘利亞境內有六處世界遺產,分別是大馬士革古城、阿勒坡古城等。持續戰亂,不僅令民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文化遺產也難逃厄運。

據四千多年前的楔形文字記載,阿勒坡就是一個服裝和布料製造中心。它的地理位置距地中海、底格里斯河、以及幼發拉底河都不遠,並處於古埃及人和赫梯人的貿易通道中間。

到了中世紀,阿勒坡成為絲路重要一環,中國和印度的富商紛至沓來,驛站和澡堂到處都有說著不同語言的商人。到了十六世紀,一些歐洲商人開始在那裡開設店鋪。連莎士比亞都在《馬克白》書中提到一名水手要去阿勒坡的事。

雖然阿勒坡一直是各種文化交織的地方,卻不是和平城堡。十字軍東征期間,阿勒坡就首當其衝。數百年後,又淪為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爭奪的對象。一四○○年,蒙古帖木兒的鐵蹄曾到達過那裡。此後,阿勒坡又接受過鄂圖曼帝國和法國的統治,但它一直保持著商業中心的地位。

敘利亞文化部長盧巴納‧穆沙韋表示,由於戰亂,敘利亞東北部地區至少十八幅壁畫被盜。這批壁畫以描繪古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為主要內容,異常珍貴。穆沙韋表示,敘利亞擁有大約一萬多處考古遺蹟,如何在戰火中保護這些遺跡,是個難題。

敘利亞內戰兩年多,自殺式爆炸襲擊在敘利亞各地時有發生,但發生在首都大馬士革的爆炸襲擊卻引發異乎尋常的憤慨。

大馬士革老城始建於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城內擁有一百二十五處古建築。極富歷史文化意義的老城主街出現在《聖經》中。

據敘利亞文化部統計,目前已有五個主要遺址被完全毀壞,無法修復,其中就有與大馬士革老城同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阿勒頗古城。敘利亞官方說,敘邊境檢查站已經查獲多批被試圖偷送出境的文物,目前違法攜帶敘利亞文物前往黎巴嫩、伊拉克、約旦等周邊國家的行為猖獗。

阿勒坡距地中海和幼發拉底河均九十多公里。據史料記載,阿勒坡有人類居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九千年,有人類文明的歷史也有七千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城中還保留十二世紀建立的宗教學院、城牆和古代軍事城堡。

中世紀,阿勒坡成為絲路上的重要一環,在鄂圖曼帝國時期,阿勒坡曾是伊斯坦堡和開羅之後的第三大城市,也是敘利亞的首都。現在阿勒坡也還是敘利亞的經濟首都,是人口最密集的城市。爭奪的持續,對這個千年古城是一場場浩劫。

伊拉克近千遺址 旁設軍事基地

連年戰火和經濟制裁,使人已很難把巴比倫空中花園、楔形文字和伊拉克聯繫起來,仿佛伊拉克只是遍地沙漠點綴著幾口油井的國家。西方國家某些領導人稱伊拉克是未開化的國家,真是絕大諷刺。

當巴格達已成為世上最精妙絕倫的城市時,整個歐洲還處於蠻荒狀態,這裏曾是世界著名的大都市,一千零一夜的故鄉,其科學、哲學和文學的成就是文明史上所罕見的。

五分鐘轟炸 毀五千年

除了已挖掘的地上遺址,根據伊拉克文化部門的報告,有將近百分之九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遺址還埋在地下,五分鐘的地毯式轟炸就會把五千年埋在底下數以萬計的文明遺址毀於一旦。

更令人擔憂的是,伊拉克一萬個重要遺址中,近千個位於重要的軍事設施附近。這是伊拉克絕招,惡毒的絕招!

著名的巴比倫文明在西元前一千五○年達到鼎盛期的漢默拉比政權,距離伊拉克的希拉(Hilla)化學武器製造廠只有六點二英里。而摩蘇爾一直處於聯軍的長期轟炸中,因為這裏有導彈基地。尼尼微古城,亞述帝國的第三個都城,處在伊拉克各種生物和化學武器工廠包圍中。烏爾城,蘇美爾的都城,則在伊拉克的核武器製造廠附近。  

砲彈無眼 遺產瀕危

由於糧食匱乏,迫使人們任意修建灌溉設施,而無暇顧及該地區的考古文物狀況,也無力請考古專家對該地區先進行探察。而根據官方統計,伊拉克近萬處重要文化遺址仍然深埋地下。灌溉設施的任意興建使大量的古文化遺址遭到破壞。

另一個嚴重威脅是文物走私和盜墓猖獗,波灣戰爭和經濟制裁給這個文明古國的寶貴財富帶來災難性打擊。經濟制裁下的伊拉克,任何可以兌換為貨幣的東西都非常珍貴,加之西方富商對走私文物的貪婪需求,使戰後伊拉克的文物走私異常猖獗。

戰後的伊拉克文物保護機構一度陷入癱瘓,為防止文物再流失,竭盡全力保護,重要的文化遺址都有重兵把守,同時伊拉克政府還頒佈嚴苛法律,凡是盜賣文物者一律處以死罪。

伊拉克的文物之豐富,早已令十九世紀處於全盛時期的西方列強垂涎欲滴。這些國家政府打著「文化考察」旗號巧取豪奪,把大批伊拉克文物運回本國,填滿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德國柏林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展廳。

對波灣戰爭期間損毀的文物已無法估算,儘管伊拉克政府在波灣戰爭後即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議,派專家到伊拉克對文物損傷進行系統的統計。但被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了。

如今伊拉克又面臨另一場文物大戰,到底誰來為歷經磨難的古老的文明負責?損毀和流失的文物不會再復原,隨之流失的是人類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