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帳篷對峙 日本見縫插針

戴定國 |2013.06.09
1279觀看次
字級
一九八二年中國開放神山聖湖,每年六月至九月,大批印度香客到西藏朝聖,最近每年達到上萬人。 圖/美聯社、法新社、路透、新華社

中國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僅剩兩國未達成協議,確定邊界,即印度和不丹的二點二萬公里。其中,中印未定邊界就長達兩千公里,一九六二年雙方為此打了一場戰爭。

儘管印度、中國邊界存有潛在衝突,但兩方邊防士兵並不緊張。印度因手機訊號差,還會跟中方士兵借手機,與家人聯絡報平安。

但四月十五日中國部隊進入「印度領土」紮營開始,印度部隊也紮營對峙,雙邊關係開始緊繃,印度媒體稱為「帳篷對峙」,聲稱中國侵入領土。四月底,中國回撤九公里,但仍在印度「境內」十八公里,帳篷增加到五個,並部署獒犬,支起橫幅寫著「你們在中國境內」。印藏邊境警察也立即豎起橫幅,寫有中英文,提醒中國部隊「遵守和平協議並退回中國境內」。

日印合作 抗中國威脅

中印之間的邊界糾紛,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解決,入侵幾公里的情況並不少見,但極少會在爭議領土上安營扎寨。兩國都希望低調處理,以不影響雙邊往來。經過兩天的會談及密集外交活動後,五月六日,中國和印度的軍隊的對峙在持續二十天後,雙方軍隊同時向後撤退,結束「帳篷對峙」的緊張局勢。

印度跟中國邊界對峙,日本跟大陸海上齟齬,使兩國感到有攜手合作的必要。五月二十七日,中印邊界「帳篷對峙」事件剛解除,印度總理就訪問日本,磋商採購日本US-2水上飛機事宜進行。這是一九六七年日本武器出口禁令頒布以來,首次出口武器。印度《經濟時報》網站刊載評論文章,認為「一個更為強大的日本」符合印度的最佳利益,日本強大的科學技術和創新實力,對印度有相當的重要性。

同時,到印度參加亞洲開發銀行年會的日本副首相兼財務金融大臣麻生太郎,在新德里呼籲日、印海軍提升合作層級,加強互動。日本印度相互取暖,正如日本媒體指出,這項協議標誌日、印兩國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制衡崛起的中國帶來的「地區威脅」。日本見縫插針的意圖不言可喻。

南海主權 愈來愈複雜

除了陸上,南海主權爭議愈來愈複雜。二○一一年七月,印度軍艦結束訪問越南後,在距越南海岸四十五海里的南海與一艘中國軍艦相遇,中國軍艦要求印艦表明身分,及解釋在該水域行駛的原因。

接著印度媒體報導,中國派出許多假漁船、假水文資料蒐集船,在南海鎖定他國船隻,造成撞擊威脅。新德里當局擔心印度在南海油氣探勘工作船可能遭攻擊。不久,印度總理曼莫漢在印尼峇里島參加印度─東協高峰會,與中國總理溫家寶會談時表示,印度探勘南海油氣田,純粹基於商業考量,主權爭議應該遵循國際法解決。

但北京對印度說,印度在這片海域越南劃定的區塊勘探能源,需徵得中國准許。越南則援引一九八二年通過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宣稱它對上述區塊擁有主權。近年,越南與北京就南海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印度和越南聯手抗衡中國,也是情勢使然。

印度射導彈 覆蓋中國

印度並未就此示弱,隔年的二○一二年,成功試射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導彈,射程可覆蓋大部分中國,藉此向中國展示實力。北京方面則力求淡化,僅稱注意到有關報導,「中國和印度不是競爭對手,而是合作伙伴。」

但中國強硬派的軍方《環球時報》在社論中說,印度不應該高估它的實力,不要傲慢自大。印度應該清楚,中國的核力量更強大也更可靠,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在與中國的軍備競賽中沒有取勝的可能。

同年,美國宣布重返亞洲,旋即多次安排與印度高層會晤,意圖拉攏印度圍堵中國。不過,印度似乎並不願意加入美國的反華戰略。印度總理辛格接受訪問,表明會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另外,印度前外交秘書希巴爾在英國《每日郵報》撰文表示,「不可盡信美,勿盲從反華」,他說,印度不能完全信賴以自身利益為重的美國,要維持印度的戰略自主,應繼續和中國發展雙邊關係。

印度對美國這種矛盾態度已存在多年,雖然情況近來有所好轉,但印度至今仍未對美國完全改觀。中國媒體評論,印度猶豫不決,是和是戰拿捏不定,北京則敢作敢為。這也印證了中國已崛起為軍事大國,難怪日本要結合東南亞國家,美國要重返亞洲。

中印邊界事件 英國埋下禍根!

中印所以會產生「帳篷對峙」這樣的邊境兩軍對壘,主因雙方互不認可對方的邊境線。

中印自古為鄰,習慣上,邊界是喜馬拉雅山南麓。但英國占領印度後,英印政府試圖將西藏從中國領土分離出去,為日後的中印爭端埋下隱患。一八四八年英國併吞克什米爾,同時霸占西藏的達拉克地區。邊界變成喜馬拉雅山北麓。

印度獨立後,不僅繼承英國對中國部分領土的侵占,而且進一步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印度尼赫魯政府對中國領土的侵略採用了「前進政策」,目標是盡可能多在中國控制的地區建立哨所,逐步改變軍事力量對比,並且在中國哨所之間建立印度哨所和巡邏隊,遏制中國的補給線,在達到足夠優勢後趕走中國軍隊。

針對印度的不斷蠶食行為,一九六二年中印為此開戰,戰事只進行了十多天,中國軍隊已推進到新德里附近。這場戰爭帶來的經驗就是兩國應和平共處,致力於透過和平手段解決分歧。

近期,印度一直致力於加強與日本和越南等國的軍事聯繫,以對抗中國在這一地區日益強硬的姿態,特別是在資源豐富的南中國海。北京和一些國家在這地區存在著領土爭議。

過去三年,中國越界六百次,但越界後就北返。然而自一九八六年以來,「帳篷對峙」是中國軍隊首次在被發現入境後,拒絕從據點撤退。中國是要展現軍事實力?還是對印度與他國結盟的警告?

緬甸開放 印度與中國展開博弈緬甸開放後,因資源豐富,各國相繼拉攏,建立商貿關係,印度、中國均與緬甸共享邊境線,但中國對緬甸的投資,佔緬甸外資的三分之二。

隨著印度推行「東向政策」,情況開始變化。二○一一年,緬甸總統吳登盛率訪問印度,就在訪問前數天,緬甸剛剛叫停一家中國公司承建的大壩。印度承諾提供五億美元貸款,幫助緬甸發展灌溉工程等項目。

印度認為,投資緬甸的機遇之門已經打開,並認為,緬甸領導人擔心,中國沒有為緬甸創造就業機會。

緬甸總統訪問印度前,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剛訪問過印度。在這次訪問中,越南和印度不顧中國警告,堅定聲明繼續推進共同開發南海油氣資源。中國則稱兩國侵犯了中國主權。

二○一一年,中國成了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接近六百億美元,遠高於印度和緬甸的十二點八億。儘管中國向印度出口的通訊設備,推動了印度的經濟增長,但緬甸的存在仍給中印關係帶來麻煩。

印度官員強調,緬甸有足夠空間可以容納中印兩國,並非零和博弈。這種態度表明,印度明白必須倚重中國的基礎設施,才能從緬甸獲取資源。

印度公司依靠緬甸海域天然氣開發賺了不少錢,但兩國間舖設管道的方案一直拖延。不管怎麼說,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大博弈」正愈演愈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