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也是溼地的一種。圖/法新社
溼地是地球生命的重要搖籃。圖/法新社
編譯/潘楠慕
紅樹林、泥炭地等溼地,支持魚類、珊瑚礁等生態系統的生存,但是,全球溼地正持續消失,國際性《溼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最新報告警告,全球若不努力扭轉溼地流失的趨勢,將付出龐大經濟代價。
這份7月提出的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包括淡水系統的泥炭地、河川與湖泊,以及沿海的紅樹林與珊瑚礁等,全球已有約22%的溼地消失,是所有生態系統中,消失速度最快的。
造成溼地流失的主因如土地利用的改變、汙染、農業擴張、入侵物種,以及氣候變遷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和乾旱等。這份報告主要作者羅伯森(Hugh Robertson)強調:「全球溼地的流失與退化規模,已經到了我們不能再繼續忽視的程度。」
溼地能調節洪水、淨化水質、儲碳,在人類面臨氣候變遷導致暴雨和風暴日益頻繁之際,這些功能至關重要,也對經濟具有重要性。此外,溼地還支撐漁業與農業,並承載文化與生活價值。
這份報告估算,全球迄今已經失去約4億1100萬公頃的溼地,相當於5億個足球場的面積,其中約4分之1的殘存溼地也處於退化狀態。非洲、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的溼地破壞尤其嚴重,歐洲與北美也在惡化中。預估到2050年,溼地流失可能使全球損失高達39兆美元(約新台幣1182兆元)的經濟效益。
然而,目前全球對保護溼地的投資,遠不足以遏止這股消退趨勢,這份報告呼籲,每年應投入2750億至5500億美元(約新台幣8兆3400億元到16兆6800億元),用於溼地保育。專家提醒,若各國持續忽略溼地價值,不僅自然生態將受重創,經濟也將面臨無法彌補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