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茶心時尚

阮愛惠 |2013.04.06
1822觀看次
字級
中國人喝茶,已喝了四千五百年。不只歷史久遠,還發展出茶文化。佛光大學佛教系暨文化創意與文化資產學系合聘副教授潘指出,自漢代起,茶就進入中國的文化圈,但當時烹茶如煮湯,加入很多調味料。

■中國人喝茶,已喝了四千五百年。不只歷史久遠,還發展出茶文化。佛光大學佛教系暨文化創意與文化資產學系合聘副教授潘指出,自漢代起,茶就進入中國的文化圈,但當時烹茶如煮湯,加入很多調味料。

迄於唐代,茶道大興,飲茶的程序繁瑣,只限定為貴族雅士,不是一般平民消費得起。唐代陸羽的《茶經》吹響中華茶文化的號角,自此茶的精神滲透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

潘說,到了宋代,民間茶館盛行,茶器更加講究,為了襯托茶湯色澤,知名天目碗就是此時發展的。一個人喝茶時可以玩「分茶」,兩個人以上還可以「鬥茶」。喝茶時還有絲竹樂團的伴奏,力求感官的享受,但仍屬文化階層的活動。

宗門之內 基本禮儀

唐朝茶道的興盛,是在禪宗發展的基礎上風盛起來的。潘指出,宗門有句話說:「謝茶不謝食」,亦即到宗門掛單,住持請吃飯,不用道謝;請喝茶,卻是要道謝的。宗門之進行各種事務以及參禪時,喝茶是很重要的活動。禪兄弟之間有事請託,或敦請對方來任事,都要先設茶席,以茶禮來款待奉請,茶禮是禪門之內重要的禮節。「茶禮在現今禪門內仍很常見,但已日常化了,不像以前是相當審慎的,一旦接受住持的茶禮款待,受託之事必然全力以赴。」他說。

《禪苑清規》裡多有詳載,茶是叢林內極重要的飲食規範。潘認為,趙州和尚「喫茶去」的典故,後人雖大多解釋為趙州和尚對於新來舊到的學人無差別心,凡來叢林掛單參學,都先叫他們「喫茶去」;「但事實上,喫茶只是當時的習慣,是當時每位新來的和尚都享有的禮儀,並不是趙州和尚特別的行為。」

僧人除了以茶供佛、自飲,更以茶來接眾。住持常透過茶禮和師兄弟互相酬酢,每一位侍者都要會泡茶、煎茶、點茶,是入門必學的基本禮儀。

潘說,有些宗門視茶禮為接眾的重要禮儀,儀節特別繁複,春分夏至,各有各的茶禮,意謂著茶在叢林生活裡,有著特殊的崇高地位。但一般文人飲茶,反而少見到談茶禮,而是如何在感官方面享受茶,例如茶湯的顏色、水質、茶葉如何採收、茶器的作工等。宗門重視茶的儀軌,作為宗風的營造;文人專注茶的品味,藉以抒情和養性,這是茶文化在中國,兩大主要發展脈絡。

一方茶席 一方天地

潘指出,茶文化到了日本,稱作「茶道」;流傳至台灣,稱作「茶藝」。日本僧人認為茶的最高精神就是「和敬清寂」,茶人在小小茶屋共同飲茶,彼此身分平等,主客之間直心而往,禪的精神融會到茶裡面。

茶文化在韓國,稱為茶禮,原是在宮庭內送行或祭祀活動的主要儀式,茶葉亦是珍貴的贈禮。潘認為,這種習慣到了近代已儀式化,意味著韓國的儒家精神透過飲茶的行為呈現出來,有點像中國的禪門宗風。

關於飲茶,禪門留下的典章、清規,畢竟是禪門理念,世間非禪門中人較多,所以華人文化圈中裡,飲茶之事多與生活習慣相通。潘觀察到,二十年前流行的台灣茶藝館如耕讀園,就以田園風光的布置,想像在夏天茅屋裡耕讀飲茶的情味,讓飲者從都市塵俗的情境超脫出來,憶念往日悠閒時空。

雖因咖啡文化風行,看似瓜分了茶飲消費的市場,但潘認為,茶文化在台灣,不但沒有沉寂,反而以更自由多元的面貌復興。幾十年來,台灣人喝茶的境界,從略有茶味的「大桶茶」,到文人品味的茶藝館,逐漸褪去神祕面紗,更接近一般民眾了。春水堂也進駐珍珠奶茶,但堂主說,泡茶的精神享受還是春水堂的核心價值;耕讀園喝茶為主,兼營飯食,反而被更多民眾接受。

台北市區的小巷弄間,也有很特別的茶席,茶人活動愈來愈豐富,交流愈頻繁。音樂人林谷芳創立另類品茶法——「茶與樂的對話」,讓人在茶中賞樂、樂中品茶、在茶和樂中看花。潘認為,相對於日本茶道的昂貴精緻,台灣的茶席展現出自由的面貌。「茶席中焚香插花,茶人的舉止動作、茶人臉上的容貌,反映出泡茶當下的生命境界,一舉一動都呈現出內在生命的關係。一方茶席是一方天地,是一方心靈世界。」他說。

潘說﹕「喝茶這件事,若去除了緊繃的日本茶道儀禮,回到輕鬆自由的一面,又該如何在茶的趣味裡面,關照到生命的瞬息變動?生命中的每一次茶,都是獨特的享受時光,當下情境中,透過茶,直心而往,彼此之間,觀照生命的有限,能夠如此,應是茶文化輾轉蛻變的一個特殊的感受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