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面臨中俄韓三個鄰國的領土爭議,尤其在釣魚台問題上,決心以強硬政策抗衡中國,首相安倍晉三訪美,謀求重振美日聯盟,但遭美方冷處理,重要官方活動只有一場,即與歐巴馬會談,但原定的聯合記者會被壓縮,美國新聞媒體沒有直播畫面,不像一次外國元首的正式訪問。
美方是否冷處理,各有詮釋,中國媒體刻意強調,不無貶抑安倍訪美之意。但美國輿論的反應,的確不若中共領導人訪美般熱烈。
中媒批:回到軍國主義
安倍此次訪美正如預期,美日領袖各自表述,成果乏善可陳;但安倍在美國鼓吹「日本強大論」,是繼元旦賀詞及國會施政報告後,第三次提到「強大日本」的重要性。
安倍晉三另一場活動,是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演講,主題為「日本回來了」,試圖向世界宣誓「一個強大的日本回來了」,重申「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並稱「不會容忍領土主權受挑戰」,但他也表示,無意推動緊張局勢升溫,中日關係是日本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
安倍軟硬兼施,玩兩手策略,中國媒體即點出「日本在擴充軍備的道路上愈走愈遠」:在西南地區島嶼增兵,加速研發新一代戰機,繼續建造直升機航母,進口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進攻性裝備。去年還修改太空開發限於和平目的的條文,為太空軍事化消除法律羈絆。推動修改和平憲法,增加國防預算,將「自衛隊」改稱「國防軍」,主張行使集體自衛權。
中媒評論,日本右傾化明顯,所謂「回來了」表現出比二戰以來的任何時刻更強的對抗性,隱隱指向歷史舊轍。文章並提醒,人們不會忘記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的軍國主義。
美國軍費刪減,在圍堵大陸崛起、遏止北韓核擴散的共同利益下,美方對日本「宣告強大」樂見其成。安倍訪美,一再表示會冷靜處理釣島問題,卻十分堅定表示「不應懷疑美日同盟的堅定」,被指為「向美國借膽」。
釣魚台 歐巴馬沒背書
雖然美國推行「亞太再平衡」戰略需要日本,但歐巴馬的公開表態也很技巧,除了簡單提到美日聯盟是確保亞太安全和美日合作的關鍵基礎,隻字未提釣魚島,甚至未提北京二字,顯然無意替日本背書。
安倍本來高調異常,不惜違背外交慣例在美國公然汙蔑北京,但美方在北韓等區域及全球問題需要大陸配合;除了國務卿柯瑞公開肯定日本在釣魚台的克制,在具體問題上,特別是能引發局部甚至全面戰爭的問題,則不斷提醒日本不要鋌而走險。
美日領導人會談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歐巴馬和安倍各回答一個問題就草草結束。在這非常簡短、且有人數限制的記者會上,記者只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問日本首相對朝核問題、中日釣魚島之爭等的看法。另一名美國記者卻提問美國財政支出自動削減一事,中方媒體笑說,安倍華府之行如「一日遊」般倉促而缺乏吸引力。
安倍政府近期陸續釋放消息,中國軍艦使用火控雷達,對日本海上自衛隊實施照射,中國軍機頻頻進入釣魚台空域,以及中國七艘軍艦駛進釣魚台海域。不斷放大中國軍事的潛在威脅,是希望喚起日本人的愛國主義,以找出修改和平憲法的正當性。
安倍是把外交轉內銷,以榮譽心及愛國心來激起日本沉寂已久的集體主義。建構緊密的美日同盟關係只是虛像,推動國家正常化才是實像;建構強大的日本也只是虛像,喚起日本人的愛國主義才是實像。
安倍支持率 升逾七成
為了釣魚台,中日表現強硬,往往給了民眾錯誤訊息,造成「領土民粹主義」的抬頭。中日關係已漸由既競爭又合作,轉變為懷疑與敵意。兩國在軍事上競爭,眼前不致輕啟戰端,但民族意識對抗,一旦被挑動,後患無窮。
安倍訪美也許被冷處理,但輿論普遍認為,安倍的美國之行是「借力之旅」,出口轉內銷的結果斐然。安倍內閣的支持率上升至百分之七十二點三,是二○○九年鳩山由紀夫內閣啟動以來首次超過七成。
投支持票的理由,在「首相是安倍」、「是自民黨為中心的內閣」、「政策方面」、「說不清楚」這四個選項中,選擇「政策方面」的最多,佔四成八。
日圓連續貶值,可望帶來經濟好轉,應是政策方面受支持的主因。安倍內閣支持率高,也許有助於連任,但在對外關係上,中日、美日關係錯綜複雜,安倍未必能如意。
美日雖有安保條約,華府也想藉東京牽制中國;但歐巴馬對安倍的釣魚台主張冷淡以對,顯示美國無意在領土紛爭上給日本任何錯誤的聯想。期待歐巴馬為軍國主義及大和民族主義背書,恐怕是癡心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