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阮愛惠大樹報導】本屆傳播教育獎及貢獻獎得主昨召開「我的媒體生涯:傳承與分享」座談會,主講人經驗與智慧的火花時時迸射,連中場十五分鐘都捨不得休息。
「新聞教育貢獻獎」得主朱立教授談到,除了教學生機器操作及寫作技巧,他最期待的是學生們能在知識基礎上,學習分析思考的方法。「科技重要,但人心更重要。」新聞教育不只培養職業工作者,更要培養出「社會的一種聲音。」
「台灣傳播貢獻獎」得主沈春華,三十年媒體生涯,樹立新聞主播權威、專業、親和的典範。她謙虛表示,「成功」的定義難說,但她想提供後進者的思考方向有三,其一:對媒體工作的認知有多少?想成為這種工作者(例如主播、記者)的承諾有多長?其二:對傳播工作的社會責任與對人群的熱情有多堅持?其三:是否可與時俱進?緊追尋科技與人文的發展腳步,熱誠的心情永不冷卻。
「台灣文史工作室創辦人」徐宗懋近十年來致力於華人新聞歷史影像庫的建構,他花費鉅資蒐集到五千多張台灣三、四十年代的原版底片,並洗成相片,希望帶領大家回顧人性、人道、關愛的舊日時光。徐宗懋特地帶來數十張歷史照片在座談會現場傳閱,讓大家從實體相片中感受新聞影像的歷史性和美術性。
「台灣傳播貢獻獎」得主傅建中建議年輕輩記者,不要過度依賴網路,新聞採訪一定要到現場,觀察場景及人物的肢體語言,「眼見為信」,是他四十年記者生涯奉行的工作準則。
「海外傳播貢獻獎」得主蕭依釗長年在「頭上五把刀」(指五條惡法)的艱難環境下為華文報紙效力,她至今感念當年長官的訓示,讓她帶領屬下堅守華文報業,保有不收紅包、衝撞法律禁錮不膽怯的原則,所以《星洲日報》八十多年來屹立不搖,深受讀者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