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得主馬西屏(左)、李秀蘭(右),與上屆貢獻獎得獎人余光中(中)合影。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圖/人間社記者莊美昭
李秀蘭(原住民報導文學)
企盼寫出更多底層的聲音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得到這個獎,心中的感動無以名狀,除了謝天,不知還能說些什麼?
身為一個曾亡族一百三十幾年的撒奇萊雅族的寫作者,文學的耕耘以及文化的復振是我生命裡極重要的事,與其說是使命,不如說是一種「生命的反思」。台灣豐富的歷史文化,滋育我書寫的養分,寫作不僅是心情的一個出口,更給我痛苦的力量以作為文學上的啟迪,讓我學會反思。對我來說,所謂「寫作者」,不僅是為己還必須為勞苦大眾發言,它總立足於卑微的現實,維護生命的尊嚴。而我仍在低處引頸企盼著那高度,殷望自己書寫更多屬於島嶼底層的聲音,並且持續不輟。
衷心感謝星雲文學獎提供我們寫作的平台和鼓勵,祈願佛陀慈悲憐憫,它可以承載我年輕時的感受,可以為自己為族群、為他人的夢想和生活而言說,也希望這次得獎經歷不僅只是一個標榜,而是一個開始。
馬西屏(眷村報導文學)
為逐漸消失的歷史留見證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去年擔任評審,今年卻變成參賽者的角色,這大概已經創下台灣文學獎的一項新紀錄。
得到第三名,心情其實「悲欣交集」。沒能獲得首獎當然有點失望,因為去年得獎名單公布後,第一名從缺,就有人打電話來嗆聲:「有種就寫個第一名的作品出來看看。」所以這次參賽,確實也有這樣的念頭;只可惜事與願違。
喜的是,這是生平第一次參加文學獎比賽;為了這篇文章,我在繁忙工作之餘,還「偷空」跑了許多地方做田野調查,能夠得到第三名,表示花費的時間和心血獲得了肯定。感謝評審。
崇蘭里的故事,可以說就是空軍歷史的縮影。去年底,因為獲選「第一屆屏東眷村傳奇人物」,有機會重回久違的崇蘭里,內心感觸頗深,就有了要將崇蘭里的故事化為文字的想法;文學獎的舉辦,則是促成我將想法化為行動的契機。
眷村是歷史的產物,但是現在社會的氛圍,似乎讓軍人受到嚴重的抹黑。這篇文章無意為任何人、事平反,只希望能為台灣逐漸消失的眷村文化留下一點記憶,也為歷史提供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