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員山鄉雙連埤的埤頭湖裡,曾孕育豐富而罕見的水生植物「蓴菜」,然而,歷經乾涸、優氧化等消磨,蓴菜隨之消逝,僅存留在當地人的記憶中。/記者楊慧玉
文/記者楊慧玉
早期,員山鄉雙連埤的埤頭湖裡,曾孕育豐富而罕見的水生植物「蓴菜」,然而,歷經乾涸、優氧化等消磨,蓴菜隨之消逝,僅存留在當地人的記憶中。
蓴菜又名「水葵」、「水凍」,古人早有食用。《本草綱目》記載,蓴菜具有保健腸胃之效;生南方湖澤中,吳越人善食之。花嫩葉旋捲未展開時,外被以透明黏液,為洋菜凍,可採作羹湯,味極鮮美,為菜餚中之珍品;採鮮葉搗爛,敷治疔瘡有奇效。當今也有研究指出,蓴菜有抗癌、美容、抑菌等效用。
蓴菜浮在水面上的橢圓形葉子十分可愛,最神奇的是它的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物質,尤其春夏,嫩莖末葉上豐厚的透明膠質像是天然果凍,讓人恨不得咕溜吞進口裡,好好感受一下那Q彈、圓潤的口感。
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高國銘回憶,小時候常到埤裡採蓴菜當作零食,沾糖、沾醬油都好吃,口感脆脆的,很像木耳,更多了些滑潤感;當地人也常採來做甜湯、羹湯,說是能顧腸胃。不過據他推算,當地的蓴菜在三十五年前就已銷聲匿跡了。事實上,台灣目前有蓴菜生長的湖泊或埤塘寥寥可數,原因是它對於生長環境很挑剔。
從福建嫁來台灣已十六年的張彩燕 ,在聽聞地方耆老以及先生高國銘對蓴菜的記憶後,便開始嘗試栽培,除了希望能找回在雙連埤已絕跡的蓴菜以外;另一方面,九年前她年僅六歲的幼子因癌症過世後,她更注意養生保健,努力研究、親嘗蓴菜的功效。
張彩燕對蓴菜的栽培一竅不通,摸索期長達三年,處於鄰人都不看好的壓力鍋中,但為母則強的韌性促使她堅持下去,「我已經失去一個孩子了,絕不能再失去第二個!」
由於對生長水域的挑剔,蓴菜並不容易栽培,不能下肥料,不能有農藥,環境不能有汙染,不能有福壽螺、草魚,水質要乾淨,還得有活水注入。張彩燕說,夏天颱風季時最是辛苦,狂風暴雨常造成管線斷裂,他們便得走兩個多小時去接水。
在張彩燕不施肥、不施藥,以有機栽培的水池中,蓴菜生長的密度不高;池旁高及大腿的雜草更可說明張彩燕刻意維持的天然。池中還有很多寶,包括黃花狸藻、野慈菇等,「妳看,連這裡的鬼針草都長得比別處漂亮。如果要種,我一定要種健康的!」因為喪子的切身之痛,讓她更清楚健康的重要。
蓴菜重現雙連埤,雖非野生,但經由人工培育,發展為產業,更無滅絕危機。張彩燕將之研發入菜、製成酵素,成為當地特色作物。而一邊散播健康的她,也逐漸拋開對命運的怨懟,無形中,由此獲得另一種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