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草 圖/楊慧玉
官田灌溉渠道密布,非常適合栽種水生的菱角,菱角栽種面積及年產量居全台之冠,而有「菱角之鄉」的美名;更是珍貴鳥類水雉的棲息地。
菱角產期約在八月到十一月,收成後,水雉常到殘菱水田中覓食、棲息,當地農民多在十二月中至隔年一月底,開始種植一期稻作,有些農民以成本較低的「直播稻穀」取代插秧,為防蟲、鼠害及麻雀啄食,會事先將稻穀拌入農藥或放置毒餌,因而導致水雉誤食而亡。
民國九十八年,官田水雉因誤食混雜農藥的稻穀而大量死亡,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發覺保育不能僅限於生態園區內,尤其是鳥類,更無法關起門來保護,最重要的,還在於當地農民與消費者的自覺。
「水雉不吃菱角,牠們吃菱角田裡的害蟲。」對菱農來說,牠是田間管理的好幫手,所以水雉中毒死亡,他們也同樣不捨。
生計與保育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是在地農民的難題,輔導當地農民朝有機耕作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三年來試圖找出SOP(標準作業程式),希冀能提升產量、創造更多利潤,吸引農民加入。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中毒事件隔年,政府針對水雉度冬覓食區約十八公頃的農田補助插秧,勸導農民不施灑有毒稻穀,但當年仍有五十隻死亡;慈心於是再與農友簽訂合作協議,於春播期間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去年協議面積達三十三公頃,至年底,已無水雉大量中毒死亡事件發生。
民國一百年起,林務局與慈心共同推出「綠色保育」標章,輔導農民以有機方式耕作。綠色保育的農產品在生產過程會優先考量生態,並營造適合保育動物的生存環境,依據有機農產品的驗證基準實施生產管理,產品不得檢出農藥殘留。
當地農民也產生自覺,以友善環境、水雉復育為出發點的耕作態度,慢慢在農友間發酵。由十幾位包括在地、外地、「本勞」、「外勞」、農民、工程師、廠長等組成分子「複雜」所成立的「水菱有機農場」,便希望以身作則,找出可行的途徑,帶動當地農民有機栽培。
從事電子業十三年,原在大陸擔任電子廠廠長的楊從貴笑說,當他告訴老闆要回台灣種田時,老闆幾乎從椅子上跌下來;當他告訴當地菱農要種有機菱角時,農民回他:「沒可能,瘋子!」但他說,其實這是他從大一開始就一直想做的事!
加入農場三年的越南籍台灣女婿梅克草,對永續農業的體認比專業農民還深,「越南的田裡常看到小動物,台灣就沒有!」原本以為台灣只有工業,田間除了作物已無生機的他,對於施行有機栽培後「生態回來了!」感到莫名親切。
受到楊從貴的熱忱所感動的菱農余丁安表示,轉作有機一年,雖然產量少約一半,菱角顆粒也比較小,但做得比較安心、快樂;且田裡有水雉來築巢,最多有三十幾隻來棲息,是另一種成就感。菱農王耀文則指出,菱角病蟲害嚴重,有機栽培困難度頗高,因此以放養青蛙、大肚魚來防治金花蟲、水螟蛾;至於最頭痛的福壽螺,則在夜間靠人工撿拾,「現在最大的改變是,敢吃自己的菱角了!」
今年,參與慈心綠色保育農產品契作的菱農已有十八戶,面積約九公頃;而水菱有機農場的產品,也透過「友善大地」有機聯盟的通路銷售。走的通路都算成熟,但若有更多消費者的行動支持,才是未來堅持下去的能量。
「吃菱角,救水雉!」水雉雖是主角,但拯救的其實是整個農田生態系。夜間探訪有機菱田,原以為靜僻的田間小路卻是熱鬧滾滾,台北赤蛙、金線蛙、小雨蛙昂首唱和著;菱葉下陣陣擾動,原來是負子蟲賣力吸引異性注意;優游田水中的鉛色水蛇、草花蛇,不論是否保育動物抑或是淨水指標,也都在為水雉所撐開的保護傘下活得從容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