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啟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要考核各縣市政府的招商績效。有些縣市以不同原因,拒絕重大產業投資案,卻又拿不出替代的發展規畫,導致地方蕭條。有些地方首長早已招商引資,南部民進黨縣市長也放下心理情節,積極登陸招商,為地方經濟紓困。
日本歷經去年強震及全球經濟不景氣,各地並未怨天尤人,而是努力以各種方式,向全國宣揚各區獨特風土人情之美,以謀振興地方經濟。神戶、愛媛縣紛紛祭出「地方偶像」美女牌,藉由青春甜美的美少女,行銷家鄉。JR高知車站推出小學生研發的專屬車站便當攬客,吸引不少人消費。日本人是團結民族。反觀台灣,地方政府也不再只是向中央政府哭窮要經費,主動出擊,與日本、美國等國城市建立姊妹市,交易所缺物質、農產品。
回顧台灣企業猶如一盤散沙,二、三十年前提著一隻皮箱闖天下,建立了台灣經濟奇蹟。如今經濟情勢大者恆大,小者恆小;大企業購併小企業。而今台灣的中小企業,已不易再創奇蹟。二十年前已有人提醒,韓國國內整併五大財團,以「才大財厚」之姿打天下,如今南韓快速走向「開發國家」之林,國民所得超越台灣。
日前,「五都今年上半年汽車消費力」調查,台中市消費力旺,家戶汽車擁有率與未來汽車購買意願高,為五都之冠,達四成五。台中市民新購百萬汽車占有比率高達三成,為五都之冠,台南市百分之十一點五、次為高雄市百分之九點二,台北市僅有百分之八點四、新北市只剩下百分之二點六。
經濟不景氣,馬總統指示內閣盡快讓政策「有感」,如今民眾有沒有感?最有感的相信就是買房的首購族,薪水倒退回十四年前,房價連漲十年,購屋遙遙無期是「惡感」。
從近十年的經濟成長看,雖然有兩年負成長,但大部分都維持百分之四到五的成長率,可是貧富差距一直擴大。這種出口亮麗背後,顯示「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現象,民眾所得無法提升,也無助於提高就業,享受經濟果實。
韓國汽車工業發展晚於台灣,但其三大車廠,不但「現代汽車」已是全球第五大廠,起亞汽車也與美國通用汽車策略聯盟,打入全球市場。台灣則節節退後,走不出代工模式。
台灣中小企業多,如散兵游勇,要勝過韓國大兵團,政府必須加把勁,鼓勵整合。不能放任由個別縣市和企業各自打拚,做小買賣,賺微薄錢。裕隆自創品牌汽車已逐漸打開外銷市場。政府應更鼓勵企業自創品牌,走出代工的「血汗競削」模式。
經濟好時,人們希望看見無為而治政府;經濟低迷,人們又希望有個大有為政府。這雖是自由經濟的矛盾,其實不然。政府只要做好基礎建設,營造出良好的自由投資環境,外商、台商自然近悅遠來。若整合台商、縣市聯合、中央鋪路,必能再創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