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描,是指中國古代衣紋的十八種線條描繪方法。
十八描中的許多名稱,早在唐代以前就散見於各類書籍當中。然而到了明朝,周履靖的《夷門廣牘》、汪阿玉的《珊瑚網畫法》和鄒德中的《繪事指蒙》才正式將歷代衣服描法歸類為十八種。
所有描法的名稱,大都依線條的形狀,也就是象形的方法來命名:
1.高古遊絲描:此是最古老的工筆人物線描之一,顧愷之的畫多用此法。線條細而均勻,多為圓轉曲線。
2.琴弦描:略比高古遊絲描粗些,多為直線。線用顫筆中鋒,線中有停停頓頓的變化,大多為直線的感覺,有別於高古遊絲描的圓轉曲線。
3.鐵線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轉折處方硬有力,類似鐵絲彎曲的形態。中鋒用筆。
4.混描:基本上是一種寫意畫法。先用淡墨皴衣紋,墨未乾時,兼以濃墨,以濃破淡,使墨產生變化的技法。
5.曹衣描:即為曹衣出水描的簡稱,為西域畫家曹仲達所創。其畫佛像衣紋下垂且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
此法受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成圓弧狀,講究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6.釘頭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線描方法。起筆頓之如釘頭,運筆中間線條有粗細變化,如同蘭葉描,收筆尖而細。
7.橛頭釘描:使用禿筆,是一種寫意筆法,馬遠、夏圭多用之。頭大而方,側鋒入筆,有「斧劈皴」之筆意。線條粗而有力。
8.馬蝗描:馬和之常用的衣紋畫法。近似蘭葉描,起筆頭大,行筆曲折柔軟,但很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