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三芝西北濱台灣海峽,東南倚大屯山系,地勢不高,河川於中下游開展,河谷兩岸則墾闢為梯田。三芝處處是山水,放眼盡是良田美地,儘管在時代的變遷中蒙上了陰影,卻難掩麗質天生,在地方人士與新移民的奔走下,荒蕪的田園恢復生機,水質清澈了,蟲魚鳥獸回來了,人心也
新北市三芝西北濱台灣海峽,東南倚大屯山系,地勢不高,河川於中下游開展,河谷兩岸則墾闢為梯田。三芝處處是山水,放眼盡是良田美地,儘管在時代的變遷中蒙上了陰影,卻難掩麗質天生,在地方人士與新移民的奔走下,荒蕪的田園恢復生機,水質清澈了,蟲魚鳥獸回來了,人心也逐漸凝聚了……
草根 共榮社區 希望在發酵
早年的三芝共榮社區,丘陵平緩起伏,梯田如片片魚鱗輕覆,溪流順其而下,阡陌交錯中,閃耀著粼粼波光,好山好水所孕育的豐富生態,卻在濫用農藥、化肥、除草劑之後,逐漸寂寥。
載舟、覆舟的關鍵都在於產業,如何找回失去的美好,改變栽培方式最是要緊!這也是長年投身社造的林義峰努力不懈的目標。去年成立的產地「農夫假日市集」,集結社區中經過土壤及農藥等檢驗的產品,已招徠穩定的消費族群,進而刺激生產規模擴大,吸引愈來愈多的農民投入。
共榮社區由八賢村和埔頭坑組成,隨著產業生態化,社區同時進行「生態產業化」。民國九十七年,開始封溪護魚,除了勸導民眾不捕撈、垂釣外,也監督政府施工是否造成破壞,並維護在地原生的護堤植物,如紅淡比、青剛櫟、雀榕等。同時,復育區內稀有或已經消失的動植物,如魚腥草、萍蓬草、水車前、窄葉澤瀉、蓋斑鬥魚、田螺等,如今都已小有成就。
環境改善了,遊客也紛至沓來,但隨之增加的環境負荷以及居民所製造的家庭廢水,在沒有汙水下水道設施排解下,恐將造成生態汙染,林義峰於是積極研究並四處尋找適當植物,以最天然的方式─生態淨化池來淨化廢水,利用各種水生植物的根、鬚、莖、葉,以及石縫等地形,達到沉澱、過濾、供氧、除菌、降溫、分解的目的。目前,社區中已有三個營業點設置,降低不少廢水汙染壓力。
梯田景致固然極美,但也妨礙田間的往來,若能將田埂加寬,並如道路般規畫主幹線、連絡支線,則不僅農民務農方便,遊客也能走進田間體驗,可成為都市人的「心療走廊」。社區計畫要完成八公里,目前已完成三公里,不過,令人苦惱的是土地持有人眾多,整合上有諸多問題及困難。
在軟、硬體一步步到位之際,社區仍想保有農村的淳樸,不希望過度建設,許多居民更從以前好賭、貪杯的習性,轉為參加編織手工藝、拉胡琴、合唱、寫書法等課程。如此跳Tone的改變,皆是因為「希望」正在他們心中發酵!
生機 用愛灌溉的新生活農場
一進入新生活農場,除了滿眼綠意之外,最醒目的,莫過於藍白相間的建物,帶著輕盈的地中海風味。由新生活協會成立的新生活農場,為一群弱勢朋友、義工、特教老師及善心人士共同打造,是身心障礙者的庇護農場,同時也是他們追求自我、實現需求的地方。
新生活協會是由一群長期投入身心障礙教育的現職教師組成,服務弱勢家庭已有八年;六年前開始入駐三芝、石門地區,目前仍是當地唯一的社福團體,所肩負的責任愈漸沉重。農場祕書長王芸緒指出,三芝雖位於新北市,卻具有偏鄉性質,所以農場也從庇護身心障礙者延伸到扶助弱勢家庭等角色。
農場中栽種有機蔬菜,提供民眾認養,平時由農場照料,假日則歡迎認養者來當一日農夫,或由農場將收成宅配到家;場內並設有香草區,生產供應場內餐點所需以及遊客賞遊。整理得乾乾淨淨的花圃、菜園以及活動場區,都是身心障礙者的傑作;而園區內的屋舍、桌椅、指示牌等,許多是運用二手物資所建造。
最值得一提的是,園區的空間動線規畫,皆以無障礙環境為考量,是學校特教班難能可貴的校外教學場所。王芸緒說,身心障礙者需要的不僅是安身立命,更想擁有「自己還有能力幫助別人」的肯定!而藉由服務與導覽接觸人群,或面對同是身心障礙者,他們懂得彼此包容,也獲得更多肯定。
農場占地約五千坪,依山面海,無遮蔽處可遠眺蔚藍大海,附近原就無農藥、化肥威脅,場內毋須特別復育已然生態豐富。平日多為預約團體造訪,假日來此遊玩的散客不少,所附設巴西里義式鄉村餐廳引入產官學資源,研發供應多樣化蔬食料理,另一方面也提供技職訓練的機會。期待,由有機農耕、環保素食與自然生態教育場域等元素所琢磨出的璞玉,能找到生命中另一道光芒。
特產 秋饗美味 茭白荀
微涼的氣候,三芝茭白筍正在層層包裹中逐漸膨大。三芝的晚生赤殼種茭白筍,不同於一般早生青殼種,一年僅一穫,吸飽了滿滿的養分,醞釀著滿腹的馨香,就等待這季節擅場。
就全台茭白筍栽培面積而言,三芝算是少數;但能在市場上闖出名號,必有其獨到之處,梯田活水栽培便是關鍵。引用來自大屯山無汙染的水流灌溉,且梯田深度較淺,致筍包生長於水線之上,得以充分吸收陽光行光合作用,讓筍肉更為清甜,加上赤殼種口感較為細緻,使得三芝的茭白筍格外出類拔萃。
三芝種植茭白筍甚早,當年引進的農民謝得勝如今已八十六歲,從只有七個人栽培到如今有兩百六十幾人規模,茭白筍成為當地主要特色作物;不過,和全盛時期比較,目前栽培面積只剩十分之一,近年萎縮得更是迅速。
謝得勝指出,在三芝種植茭白筍特別費體力,得在梯田間上上下下,有些區域無法靠機械翻耕更是辛苦,平日須穿梭於比人長得還高的植栽間拔除枯葉、做田間管理,也不輕鬆,對老農來說,尤其吃力。
茭白筍雖稱之為「筍」,事實上,和稻作一樣是禾本科水生植物,因莖部有菰黑穗菌寄生,刺激植株,形成筍狀嫩莖,而菰黑穗菌形成的孢子,就是所謂的花心或稱黑心。三芝農會推廣股股長周正男說明,三芝採收季節較晚,溫度較低,菰黑穗菌的孢子易呈現黑色,但對身體無礙,民眾可放心食用。
九至十一月,是三芝茭白筍的採收期,年度的盛事因為「今天沒採收,明天就老了」的特性,農民常是全家總動員,雖然辛苦,但原本寧靜的村落因此熱鬧了起來,所煥發的活力也埋下延續的種籽。
憨人 林義峰 找回兒 那畝田
原在台北教書的林義峰,離鄉四十年,在三芝老家的父母健康出狀況後,趕緊辦退休回鄉照顧;未料,等待他守護的,還有家鄉的那片土地。
在林義峰的記憶中,小時候的那片山水是充滿生機的,「那時候家裡窮,放學後,只要媽媽說菜不夠,我就到田裡撿田螺,或到溪裡用畚箕撈點魚……」,然而回鄉後,林義峰才發現,由於濫用化學肥料與農藥,農村原有的風貌改變了,綠意褪色了,蟲魚鳥獸也稀少、消逝了,連最美的梯田景致也因不利機械化,隨著農民老化而荒蕪。
沒了生機,年輕人離開了,失去活力的農村,淳樸的文化也一點一滴流失,取而代之的是以賭博、喝酒來發洩苦悶。
懷抱著回憶和對故人、故土的情感,林義峰無法坐視不管,他毅然捨棄輕鬆愜意的退休生活,從民國九十三年開始,投身看似單純卻暗潮洶湧的改造運動。
萬事起頭難,林義峰無法僅以口頭說服農民改以無毒、有機方式耕種,於是自己先做示範,並著手農民教育,從觀念改變開始,朝生態保育、汙染防治、建立多元化產業、改善生活文化等方向一步步挪動。然而,在他毫無保留熱情推動之際,背後卻伴隨著「他是不是要選民代?」的流言蜚語,錯綜的地方勢力攪亂了一池春水,推動的第三年,林義峰感到身心俱疲,一度想放棄。
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隔年,林義峰獲得部分村民共鳴,成立「八連溪農村再生促進會」,至今,常態參與的有三十二人;另創立的「三芝社區關懷協會」成員也有上百人,他以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Pareto)所發明的「二八定律」為鑑,致力培育社區中百分之二十的居民,去帶動另外百分之八十的人,更全面的建構社區的未來。
層層的梯田景致,終於在沉睡多年後再度恢復生機。林義峰繼續挑起吃力不討好的任務──說服村中田地荒蕪的眾多地主復耕;同時,他也以自己的土地示範施做生態淨化池,處理家庭廢水。林義峰說,雖然所恢復的環境離兒時記憶尚遠,不過只要繼續,將指日可待!
巴西里 義式鄉村餐廳
僅提供素食料理,採用食材多為農場自耕或在地生產,如最受歡迎的「忘憂香草茶」,就是從農場的香草區現採,茶中有甜菊、芳香萬壽菊、茱莉亞甜薄荷、檸檬香蜂草等,芳香甘甜,清新的氣味著實足以忘憂。又如黃金濃湯、起司南瓜麵,都是用當季盛產的地瓜與南瓜所做,用料實在,分量十足,口味不輸專賣的餐廳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