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光
陳鴻壽(一七六八─一八二二年),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曾在朝廷為官,任江防同知和海防河務同知,之後又在贛榆任知縣。聰明能力強,處理政務,講究時效,起草文稿能「走檄飛草,百函立
就」。
回顧陳鴻壽的一生,除在仕途上政務清明,在藝術創作上更令人矚目,他以篆刻及書畫見長。篆刻以雄健取勝,古拙恣肆,列西泠八家之一;書法以隸書最為獨特,行草書亦卓然可觀,繪畫精於山水、花卉。又善製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是跨領域創作的藝術奇才。
陳鴻壽的隸書最特別,與古人相比較有「奇怪」的特點,在當時屬於一種搞怪的風格。但他的基底是傳統,因廣泛地學習漢碑,從漢代的摩崖石刻中汲取養分,例如《石門頌》、《西狹頌》等寬博的書風。所以,在用筆上自然形成了金石氣,又因結體自由奇特,走筆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形成他的個人面目。
陳鴻壽不凡的藝術成就,乃基於他特有的學習態度與藝術思想。在學習態度上,他自題:「古人皆可師,今人皆可友。」足見他的視野既深且廣,胸襟亦磊落;在藝術思想方面,他曾說:「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這「天趣」兩字,道出了他崇尚質樸與自然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