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御風前行 薪傳 藺草情長織藝傳

楊慧玉 |2012.09.08
1321觀看次
字級

藺草編織曾是大甲、苑裡一帶重要產業,如今經濟效益雖不高,但歷經的輝煌早已如深深編入腦中的技法,以及近乎本能的手指運動,向下延續著。

藺草編織始於平埔族,清末開始流傳,日據時期,帽蓆產品更大量外銷日本,「大甲草蓆」遠近馳名。事實上,鄰近大甲的苗栗苑裡,藺草編織同樣盛行,但因對外交通不便,便以大甲為主要集散地,由設置在大甲的「帽蓆檢查所」檢驗後再轉銷各地。

小學畢業就全心投入藺草編織的石阿香阿嬤回憶,當時編藺草可說是全鄉運動,是家家戶戶婆婆媽媽農閒時賺外快的手工藝。那時,一件約四十五乘六十公分見方的草蓆可以賣到二十五元,儘管做工繁複耗時,但對家計而言是一大補貼。石阿香十八歲學裁縫後便沒再接觸,但藺草編織技法似乎已成為她本能的一部分,數十年後,為了協助擔任「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的先生找回過去的在地特色,她才重拾記憶,並嘗試傳承給下一代。

一件藺草草蓆做工繁複的程度令人咋舌,光是前置作業就夠折騰。簡單來說,要先將乾燥、呈中空三角形的藺草莖撕成三股,整理粗細、長度之後,搓至光滑,並槌草使之柔軟,再次整理,然後夾草,舖得平平整整,才開始編織。就算是熟手,一件草蓆也要做上二至三周,價格自然較高;但一件草蓆可用個一、二十年,也算十分值得。

由於藺草編織產品單價較高,所以逐漸朝小面積的產品發展,如名片夾、零錢包、安全帽內襯、暖暖包等,都深具功能性及設計感,希望能吸引年輕人愛用。

如今大甲能編織藺草的阿嬤僅有數十人,在逐漸凋零之際,少數年輕一代投入學習,石阿香的女兒林淑萍便是。擁有二十幾張證照的林淑萍能編織、能設計,不過礙於人手不足,大件、創新編織的產品又無法量產,在經濟效益無法提升下,傳承之路顯得有點崎嶇。

編織藺草時,得長時間低著頭、彎著腰,維持同樣的姿勢,重複同樣的動作,常常一身腰痠背疼。在外人看來很是辛苦,但石阿香阿嬤笑說:「不會啊,很開心啊!邊聊天,邊念歌,做出來很有成就感哦!」

或許,藺草工藝除了技藝、產品本身以外,一群超級阿嬤聚在一起話家常,交流著濃濃的人情味,就是藺草文化中最美的風景!



匠師的故鄉

「匠師的故鄉」休閒農業區離市區不遠,保有自然風貌,又留存著地方特色。所謂的「匠師」,除了藺草工藝之外,區域中的挽面、陶藝、遊艇等也頗有歷史,是行業中的翹楚。此外,栽培多樣品種、一年四季盛開的向日葵農場,更增添可看性。

濱臨台灣海峽的「匠師的故鄉」,位於當地人所謂的「風頭水尾」。風力發電機從十幾座增設到二、三十座,強勁風力可見一斑。來此可御風而行,或欣賞經海風雕塑成形的樹木,別有一番趣味。河口生態資源豐富,水筆仔、招潮蟹、彈塗魚、水鳥等,都極具觀賞價值。

這裡還有西部最大的礫石灘「雙寮海岸」,其中不乏奇形怪狀的石頭,是賞石、覓石的寶地。潮間帶礫石底層生機盎然,沿岸牡蠣、螺類、貝類產量豐富,像在地人的自家廚房,可以隨時撿拾、耙挖。而最引人入勝的,莫過於渲染漫天漫地紅光的夕陽,在地人說:「就算是天天看,也百看不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