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農林賜福
非報系
就是愛呷─芋頭酥
以芋頭稱著的大甲,利用當地芋頭製作的「芋頭酥」也聞名全台。尤其大甲糕餅業興盛,且都頗具歷史,從火車站至鎮瀾宮附近,老店裕珍馨食品、先麥芋頭酥便各開了兩家,可見芋頭酥是當地超夯的伴手禮。
裕珍馨的芋頭酥強調不添加色素、防腐劑,內餡為天然芋泥和QQ的麻糬,搭配外層香酥的餅皮,口感多層次;先麥則是芋頭酥的創始店,同樣強調健康取向,低卡、不添加防腐劑,曾獲選為國宴點心。
大甲芋頭
大甲全區栽培芋頭面積達四百公頃,為全台最廣,打造出「上港有名聲,下港尚出名」的金字招牌。香、Q、鬆、綿的口感,是大甲芋頭征服消費者味蕾的關鍵;許多知名小吃標榜採用大甲芋頭為原料,彷彿大甲芋頭就是美味的保證!
芋頭適合栽培於沙質壤土,著重排水性,但前期卻是以水耕栽培,中後期才改以旱作管理,而此時也揭開與雜草奮戰的序幕,再加上高溫、多濕的氣候,容易孳生病蟲害,最難管理。「軟腐病」最令芋農頭痛,這可說是芋頭的絕症,一旦發現便回天乏術,只得趕緊清園避免擴散。至於主婦削芋頭時最怕沾上讓人發癢的草酸鹼黏液,農人笑說早就免疫,和栽培過程中的「辛苦」搆不上一點邊。
芋農卓明溪指出,近年因氣候變異影響,芋頭產量有下降趨勢,相對的,產地價格也比往年高了一些,如去年產地價格約每台斤十三至十六元,今年則來到每台斤二十二元,實非農民所能控制。
入行四年便榮獲大甲芋頭評鑑首獎的芋農王邦盛表示,大甲芋頭較具規模栽培的已有二、三十年,每位前輩栽培管理技術都很純熟,他得以請益。所種芋頭多採自銷,這兩年網購有增加趨勢,因此更用心以品質建立口碑與品牌。
大甲芋頭產季頗長,八月開始進入採收期,可採收到隔年五月;十月是最佳賞味期,直到十一月,都處於美味的巔峰。因名氣響、加工需求量大,少有滯銷問題,價格穩定,甚至比其他產區高一些。為了避免坊間產品假冒大甲芋頭之名銷售,影響長久建立起的口碑,大甲農會於去年建立產地標章識別系統,為消費者把關,讓優質的產品得以「實至名歸」。
白玉苦瓜
大甲白玉苦瓜栽培時日雖久,但被芋頭光芒所掩,在消費市場名氣未若芋頭響亮,不過栽培技術與品質在業界不容忽視。
市場上常見苦瓜品種有粉青、大青、白玉,其中以粉青產量最高,白玉因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價格最穩。在大甲種植苦瓜已屬始祖級的農民林賜福說,為了讓苦瓜的苦味降低,產量提升,他曾參與嫁接絲瓜技術的研發。林賜福的白玉苦瓜採無毒栽培,不施農藥。他說,以棚架栽培的苦瓜,施藥時須向上噴灑,最先受害的便是農民,無毒是為了自身和消費者的健康。
國內全年都有苦瓜生產,大甲的白玉苦瓜產季從三月到九月;南部則是從十一月到隔年三月,產季幾乎分配得恰到好處。不過,夏季容易遇上颱風,風險較高。像是今年八月的颱風接二連三,把林賜福的苦瓜幾乎摧毀殆盡,僅剩設施內的苦瓜可採,他苦笑說:「照道理說,我現在應該忙得沒空接受採訪。」面對該忙卻沒事可忙的農人,言語的安慰多不切實際,也只能陪著苦笑,望園興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