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農(一六八七─一七六四年),字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於富裕之家,三十歲喜遊歷,行萬里經四方,足跡半天下,歷時十五年,家業衰敗而後寓揚州,晚年生活窘迫,五十歲後始學畫,以賣書畫自給。

金農生逢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彼時正是政治穩定、國力強大的時代,文化及藝術既活潑且多元,朝廷與民間各方面皆向上發展進步。而書畫的鑑賞,朝廷與民間的發展則迥然不同。
以書法為例。廟堂之上,康熙崇尚董其昌風格,雍正喜董其昌與趙孟頫,乾隆獨好趙孟頫格調,清初三朝皆偏好妍美與工整的書風。而民間則極力除去精緻與整飾,改而探索質樸古茂的意趣。其中,一介布衣的金農,是排拒妍美、喜好樸拙的代表人物,他獨特的審美眼光,創造出特殊的書法字體,名為「漆書」,書壇對於這種書體,評論褒貶兩極。
金農的漆書,汲取於漢魏前人的奇逸古趣。字形是楷書與隸書的合體,橫畫寬厚、直畫纖細,落筆如刀切斧劈,有其明顯特徵。在漆書的基礎上,晚年又創渴筆八分,晚清楊峴曾用「金石氣」讚賞金農的書法。
楊守敬則在《學書邇言》中批評:「鄭板橋之行楷,金(農)壽門之分隸,皆不受前人束縛,自闢蹊徑,然以之師法後學,則魔道也。」以「魔道」一詞強烈的貶抑,如今再來看金農的漆書,是否應以正面的方向來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