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亮 遊藝江湖

周慧珠 |2012.05.06
1834觀看次
字級
吳德亮,早年上山下海做野鳥追蹤,以畫家之眼,詩人之心,用文字,鏡頭,畫筆等多元創作方式,記錄台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變遷,這些年來,跟著時代的脈動,越遊越廣,更以茶為題材,悠遊藝海,同時也為台灣茶文化留下的紀錄。圖/吳德亮提供非報系

圖/吳德亮 

吳德亮畢業於法律系,卻被稱為「全方位藝術家」,著作更跨越各個領域,詩集、散文、畫冊、旅遊文學、報導文學等,可以說是超級「玩家」,品玩出人生「藝界」真滋味。因此,他曾任「新台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超級電視台「大腳丫遊記」節目總策劃、寶島客家廣播電台藝文節目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面攝影,以及《新新聞》、《時報周刊》、《新觀念》等報刊專欄作家、中央廣播電台〈台商特區──阿亮在大陸〉主持人等;也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詩作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年度詩選等;曾在國立藝術館及多所畫廊舉行油畫或水彩個展多次,並曾策辦「1983臺北藝術上街展」、「1998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等大型展演,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收藏。他堅稱,自己是專業藝術家,其它的工作只是謀生工具。

他茶山裡來去,他茶湯裡優遊,茶,讓他的詩境、藝界更為廣袤。

他說台灣幅員很小,茶區不大,原以為寫書簡單易行,沒想到台灣北至石門、南抵恆春、東到花東,到處有茶。雖然如此,他表示,能延續百年來福爾摩沙茶葉的光榮,才是最重要的!

多元互動 腐朽生奇

吳德亮認為,客家茶農將浮塵子咬過的茶樹葉片,製作成美麗的「東方美人茶」,是身處逆境,但卻能利用智慧和創意,反敗為勝的「絕處逢生」、「逆轉勝」精神,是客家傳統精神。

也是這種不自我設限,挑戰無限可能的精神,讓吳德亮贏得了「千手繆思」和「百變頑童」的稱號。他表示傳統中國文人,必須具備詩書琴棋畫等基本功,多元創作並不足為奇;因此一九九八年,他曾創立全方位藝術家聯盟,舉辦跨越繪畫、文學、雕塑、裝置藝術、音樂、計算機影音的「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他認為創作者必須兼具的攝影、影像後製或構圖、美學表現等「基本功」,不斷求新求變,才能自在馳騁於無限可能的創作領域。

他不斷地利用各種不同媒材進行創作,他的德亮工房是一座寶庫,除了近十本的茶書著作,使用的、裝飾的,大部分是他的創作;桌上的彩繪貓咪陶茶盤,牆上的客家土樓油畫,梯田照片等,這當中,有許多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再生創意,例如,上有詩畫的茶盤,它的前身便是一個老舊砧版。

貼近鄉土 有容乃大

詩人胡品清說吳德亮的畫作:「就像他的人,純樸敦厚,鄉土氣息強烈,對農業社會的鄉愁濃厚。」

吳德亮的繪畫或綜合媒材作品,以老厝、船隻、漁獲為主題居多,從早年上山下海做野鳥追蹤開始,吳德亮即認真地以畫家之眼,詩人之心,用文字,攝影,繪畫等,各種多元的創作方式紀錄台灣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變遷,多年來他的創作力並沒有遞減,反而與日俱增,並且跟著時代的脈搏前進。

知名藝評家須文蔚所言:「在這個以功利為導向的社會裡,還有誰帶著真情凝視台灣?……只有認真的藝術家以純真的情感愛戀著這片土地。」

近十年來,這為玩家又以茶為題材,他細讀浩瀚大地上的一株株仙草,豐富了自己的藝術涵養,更讓大家看見了台灣的茶文化。

台灣找茶 茶裡乾坤

「逢山必有客,逢客必有茶」,客家人與茶文化的密切關係。吳德亮說,客家鄉親大都住在山上,即使不是山上也是比較貧瘠的土地,沒有肥沃的田可種稻,故而選擇種茶,並發展出豐富的茶文化。

出生於花蓮的吳德亮,祖父是苗栗銅鑼灣客家人,這樣的背景讓他對客家文化有特別深刻的體悟;客家人與茶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是吳德亮接二連三出版茶書的原動力,不知不覺間,竟成為寫茶書的專家。

從第一本造成轟動的普洱茶專書《風起雲湧普洱茶》以來,他陸續出版了《台北找茶》《台灣找茶》《客鄉找茶》《普洱找茶》《普洱藏茶》等書,二○○九年底推出了《兩岸烏龍名茶》。接著,他又深入雲南找茶,要將這讓許多人著迷、困惑的「黑茶」更探個究竟。

在《台灣找茶》裡,吳德亮除了專業的茶歷史、茶產業報導之外,對茶人茶事的觀察入微,筆觸之間流露出深厚的人文氣息,有對高山茶區悲天憫人的關懷,也有對國土保育的省思。全書承襲他一貫的寫作風格,從台灣茶葉的品項與分類細細說明,繼而為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鐵觀音等主要開啟福爾摩沙輝煌的茗茶敘述詳盡的故事。

此外,對於台灣當時各類代表茶品,以及特色茶區、茶藝、茶器,甚至近年崛起的有機茶、養生茶,以及各富趣味的茶行、茶館等,也逐一做深入淺出的系統報導。每個章節中所附錄的「找茶資訊」,更是作者一步一腳印采集紀錄,巨細靡遺敘述著屬於台灣茶的人、事、物傳奇,可以說是紀錄台灣茶文化、產業的報導文學,透過文字與圖片,將生活茶品做了文化的昇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