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海的金山,自古農、漁發達;復位於大屯火山群東北麓,採磺興盛,古籍中多以「採硫之地」形容,便是因大屯山產硫磺礦所致。圖/記者楊慧玉
本周起,每隔周六推出《土地的心跳》,帶讀者一起走入台灣各地鄉鎮,認識寶島美麗的土地,尋訪動人的故事,感受淳樸的風俗人情。
依山傍海的金山,自古農、漁發達;復位於大屯火山群東北麓,採磺興盛,古籍中多以「採硫之地」形容,便是因大屯山產硫磺礦所致。
金山地形甚具變化,有大屯山延伸而出的山地丘陵、磺溪等溪流沖積而成的平原,以及濱海的海岸地形,造就金山豐美的物產,可謂北部濱海地區的魚米之鄉。
清代以來,漢人移居金包里溪附近,沿海地區居民依海維生,內陸則從事農、礦業,並逐漸發展成金山、萬里、石門中最繁華的商業中心。
至今,農漁樣貌仍可見早期發展的軌跡。農業以水稻、甘薯、茭白筍、茶葉等為主,但栽種比例與農作物稍有變化,如甘薯因「一鄉一特產」而崛起,成為金山、萬里一帶最負盛名的特產;水稻因不敷人力與成本而有削減;原有的茶葉,則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式微。
至於漁產,可從沿岸一家家的海鮮餐廳與加工海味攤販窺見,二、三級產業十分興盛。金山的礦業雖已銷聲匿跡,但與之相關的溫泉產業卻蓬勃發展,區內大小溫泉飯店、旅館林立,旅遊產業儼然已是當地致力發展的目標。
山海交織下,無論是天然景觀或自然資源,金山皆豐富蘊藏。因其而興起,隨時代更迭而沒落的產業仍將繼續演替著。
山海依舊,只要不焚林而畋,不竭澤而漁,無盡藏的資源,還將豐富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