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盛裝打扮的黑面琵鷺,現在正是時候!四、五月即將離台返鄉繁殖的黑面琵鷺,此刻正加長頭羽,並在頭頂、胸前裝飾起金黃色的「繁殖羽」,準備「衣錦還鄉」,傳宗接代。
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是全球六種琵鷺中,數量最稀少的種類。有百分之九十,分布於北緯三十八度間,以韓國、中國東北或西伯利亞地區為主。每年九月底開始,有逾百分之五十的黑面琵鷺會分批來台灣度冬,通常棲息在台南七股曾文溪口濕地;其它則前往九州、香港、越南、泰國和柬埔寨等地。
依每年台灣各地鳥會的聯合普查顯示,十幾年來,全台黑面琵鷺的族群,大體上呈現成長趨勢。唯獨去年普查只有八百三十四隻,較前年的一千兩百八十隻,下跌達百分之二十一,是自一九九三年有統計以來跌幅最大的一次,情況堪慮。所幸今年紀錄到一千五百六十二隻,族群數量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七,普查數量又維持成長,讓關心黑面琵鷺的朋友鬆了一口氣。
若依台灣所調查的數據推估全球黑面琵鷺數量,今年可能達到兩千五百隻以上;若推估準確,今年同時也創下一九八九年以來黑面琵鷺普查數量的新高。
中華鳥會副理事長郭東輝表示,此次調查,黑面琵鷺度冬地點主要分布在台南(觀察到一千三百零七隻),及嘉義(觀察到兩百二十七隻)。而台南曾文溪口所規畫設置的黑面琵鷺保護區,一向是黑面琵鷺聚集最多之處。不過,由於族群逐年遞增,食物來源有限,據近年觀察發現,有擴散至其他海埔地、濕地覓食的現象,因此,觀賞點也不限於一隅了。
豐足的食物來源,牽動黑面琵鷺的生存與分布。郭東輝指出,近年食源不足的隱憂,將攸關未來族群的數量。他表示,台灣畫入保護區的濕地有兩千餘公頃,空間足夠,不過自然復育不等於無為而治,地方政府在保護區內的經營管理還是很重要,只有設法維持區域內的動態平衡,才能讓飛越一千五百公里而來的嬌客養足體力,順利返鄉繁衍下一代。
黑面琵鷺小檔案
俗名:黑琵鷺、黑面勺嘴、琵琶嘴鷺、飯匙鵝、桮(閩南語)。
特徵:嘴長,呈黑色、扁平匙狀,且嘴基、額、眼前端也呈黑色,並相連。
習性:常小群出現於海岸附近的沙洲及淺灘,多在黃昏及夜間覓食,白天休息停棲。覓食時,會以扁平的匙狀嘴喙於淺水中左右撈動,主要食物為魚類、昆蟲、兩棲類等。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