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ㄕㄜˋ)公好龍」,是一則很有名有關龍的故事。一說是漢儒劉向,為了尊孔貶葉的目的,在他的《新序》中編出來的。清人的《玉函山房輯佚書》引宋人薛據《孔子集語》說,這個故事還見於《申子》。但是唐代編撰的《藝文類聚》、《太平御覽》都說是出自《莊子》。 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莊子》,並沒有這則故事。可見唐宋時的《莊子》,顯然是有這則故事。
至於「葉(ㄕㄜˋ)」這個字,是指春秋戰國時春秋時楚國的邑地的名字,故址約在今大陸地區河南省葉縣南方三十里。葉(ㄕㄜˋ)公是這個地方的父母官,他並不姓葉(ㄧㄝˋ)。
故事的內容是說:孔子的弟子子張去拜見魯哀公,結果等了好久哀公還是沒有接見他。於是子張託人去告訴哀公說:
「我聽說你是一位禮賢下士的明君,所以不遠千里而來求見,但我今天感受到的是:您的禮賢下士有如葉公的好龍。」
從前葉公因為喜歡龍,所以家中的雕刻紋飾,以及掛的畫都是龍,於是感動了上天的真龍,決定現身給葉公看。真龍來到了葉公的住處,頭伸進了窗戶,還把尾巴拖到廳堂。葉公看了嚇得失魂落魄、臉色蒼白落荒而逃。
原來葉公並不真的喜歡龍;他只喜歡似龍非龍的東西而已,就像君王只喜歡看賢能的人,而不是喜歡真的賢能的人士。
所以,這個故事,一般都用來比喻一個人「似是而非」,以及「表裡不一」的言行。
然而,如果用藝術欣賞的觀點來說,這又另當別論了!
近代美學家朱光潛在他的《談美》一書中,提到藝術的美醜和自然的美醜,其實是兩回事的觀點。
舉例來說:米羅的維納斯,被公認為最美的女體石雕,這是一種藝術美。可是如果她是活生生的人體,那種全身蒼白毫無血色的樣子,以及眼珠只是個窟窿等,著實是很嚇人的!相信就自然美的觀點,任何一位有血色的青春少女,都會比他美。
又如:一位乾乾瘦瘦、滿臉皺紋的老太婆,一般人認為她是醜的,可是當一個藝術家,用藝術的手法,將她雕刻成像,或者畫成畫作,則另有一種美感:或許是光影、色彩、線條、筆觸等單純藝術手法的美;或許是藝術家藉由藝術手法,營造出來一種歷盡滄桑的感動,或者老來豁達的感覺等等,這些就是藝術的美。
就這個觀點來看,龍的雕刻、文飾或畫作,人們會喜歡,因為這是一種藝術美。而真龍的怪異猙獰模樣,當然會嚇壞人的!這跟「似是而非」或者「言行表裡不一」,實在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龍的形象,有許多分歧的說法。不過一般都認為:龍具有蝦眼、鹿角、牛嘴、狗鼻、鯰鬚、獅鬃、蛇尾、魚鱗、鷹爪等九種動物的局部合而為一的形象,所以也稱為九不像。
古人也把龍分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虯龍,無角者稱螭龍;還有一種說法是:有兩角為龍,獨角為蛟,無角為螭,無腳為蠋。
歷代畫家都根據這些記載,然後加上自己的創意來畫龍的圖像。
莊子或許認為沒有真龍的存在,因此在他的《列禦寇》中說了這一段:「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於是「屠龍絕技」變成:「雖有很高造詣卻不切實用的技能」,或者「空有絕技卻無用武之地」的代名詞。
附圖《咒龍歸》,是一則高僧用法降龍於中,使龍行雨以解旱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