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廟,建於西元七七八年,山號「音羽山」。後來,因為戰亂受損,現在的清水寺是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於一六三三年重修後保留下來的樣子。
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日本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廟,建於西元七七八年,山號「音羽山」。後來,因為戰亂受損,現在的清水寺是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於一六三三年重修後保留下來的樣子。
清水寺自古以來便常出現在日本文學作品中,甚至名列世界文化遺產。據說無論是春櫻、夏瀑、秋楓、冬雪都有其獨特的美,因此,四季之中,人潮總是絡繹不絕,從不間斷。
清水寺的夜楓
二○○九年十一月,我們來到京都賞楓。由於清水寺的盛名,自是不容錯過的景點之一。
我們在黃昏時候來到清水寺氣勢非凡的大門「仁王門」。先拾階而上,通過大門,隨著人潮走,不久便經過鼎鼎有名的日本最高的三重塔,塔高三十一公尺,此時天色已暗,上弦月掛在塔尖,自有一番風情。此時燈光自下往上打照,把屋頂的內部照得無比清楚;由下仰觀,更覺有如排山倒海自天而降,氣勢十分驚人。
接著繼續走沒多久,我們就來到清水寺的正殿──清水寺本堂。
堂內供奉的千手觀音,據說每隔三十三年才開帳一次,上一次開帳時間是二○○○年,因此遊客想觀賞參拜,必須等到二○三三年了!
由於我們是夜訪,殿內幽幽暗暗的,雖然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幽暗反而讓人感到十分靜謐,不由自主地虔敬了起來!
正殿側面有一個突出的戶外平台,該平台依懸崖騰空而建,由將近一百四十根高逾十公尺結實大圓木支撐,其造工十分精巧,完全不用任何鐵釘,只靠卯榫接合,造型氣勢宏偉,由於建在陡峭的懸崖上,及型體又偏向傳統的舞台,因此被稱為「清水寺舞台」。
由這個舞台遠眺,可見到京都的夜景,以及高聳的三重塔,甚是美麗。舞台下則是一片楓林,在燈光的照耀下,一片火紅,豔麗至極。
我們離開本堂,步階而下,在遠處回觀清水舞台,整個依懸崖而建的清水舞台以及支撐舞台插在懸崖下的大木柱,完全清清楚楚地呈現出來,更顯得十分壯觀而且攝人心魄!我想,如果白天前來,應該會是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觀感吧?
嵐山渡月橋
渡月橋本名「嵐橋」,橫跨在京都嵐山的大堰川上,全長一百五十五公尺,據說是空海的弟子道昌於日本平安時代初期的承和三年(西元八三六年),整修大堰川時所建。
據說建橋四百多年後,日本龜山上皇在某個沒有雲朵的晴朗夜晚,看到月亮在橋的正上方緩緩的由一邊移動到另外一邊,猶如月在渡橋,從此嵐橋便擁有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渡月橋。
以渡月橋為分界,上流稱為大堰川,下流則稱桂川,這裡是昔日平安都城的貴族乘舟戲水、欣賞楓葉的熱門景點,賞楓的熱潮至今不退!
其實,除了紅楓之外,渡月橋邊還有幾棵粗壯的老古松,對映著原木建造、具有美麗弧形的橋面,以及橋下潺潺的流水,猶如在述說著悠悠的古老往事,更增添了遊客的幾許思古幽情!
渡月橋邊的嵐山街道,充滿古色古香的木造建築。導遊說,在這裡閒逛,常常會無意中碰到盛裝的藝妓。我們就懷著這樣的心情逛街,隨時期待著與盛裝的日本古典美女的邂逅。
逛了老半天,或許被導遊騙了,完全沒有任何豔遇,倒是在巷弄的轉角處,瞥見一家咖啡館的庭院,有幾個穿著和服的日本婦女,端坐在鋪有紅色桌布的長椅上聊天,庭院擺飾著紅色的日本傘以及幾顆紅楓,異常美麗典雅,於是偷拍了一張,以記此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