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晚間,北京紫竹院橋西的香格裡拉酒店一樓宴會廳,柳傳志帶領即將接棒的楊元慶等聯想高層主管,宣布他辭去董事長一職,由尋覓已久的楊元慶接棒。柳傳志說有的人在嫁女兒時哭得稀瀝嘩啦,自己嫁女兒時反而高興,因為女婿很能幹,女兒臉上綻放光彩,他以嫁女兒來形容他交棒的愉快心情。但一提到企業要培養一員大將,真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磨難,他的聲音頓時哽咽激動起來。
在儀式上,柳傳志送給楊元慶一座雄鷹展翅木雕,上面題字:「希望聯想集團在楊元慶的領導下愈飛愈高,飛到全世界都看得到的地方。」柳傳志說:「聯想現在確實是越過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峰,但是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原來我們越過的都是丘陵,在我們的前面才是真正的山峰。元慶一定能夠帶領大家越過。」
事實上,從二○○九年二月他宣布復出挽救虧損九千七百萬美元的聯想集團,隨即大刀闊斧用自己的「班子理論」重組聯想集團人事架構,讓一批「老聯想人」回到權力核心,短短半年,就讓聯想集團轉虧為盈,並且在此後實現連續八季業績增長,這三年間,聯想集團的亮眼業績讓外界不得不佩服柳傳志退休,稱得上是功成身退。
像家族企業一樣傳承
據了解,全世界家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三十年,其中只有百分之三十能夠生存到第三代,只有百分之十能夠「活」過第三代,分析緣由,企業能否順利交棒是關鍵因素。在九月一場中國管理全球論壇上,柳傳志曾詳細介紹自己苦心為聯想找到未來「主人」的方法。他說在二○一○年時,曾透過股權配置,讓聯想變成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由楊元慶自掏腰包回購聯想集團(微博)百分之八股權,柳傳志說:「家族企業是能夠世代相傳的,但是它有它的問題,比如是不是真的能夠任人唯賢,能夠讓更好的人進入到領導層中,家庭裡面會有矛盾。……我們並不是一個家族企業,但是能夠像家族企業一樣傳承,這就是股權架構的引進。」他認為,家族企業最大的好處是後繼者能「全情投入,團結奮鬥,甚至可以不計報酬」,他以「主人翁意識」這樣的概念來尋找聯想接班人。
對此,已經有過交棒經驗的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卻認為,柳傳志的安排只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沒有解決所有問題。因為在中國,控股上市以後,上市公司的所有權是誰?如果是政府,政府是誰?政府等於社會大眾,政府的股權是全民擁有的。在歐美,家族企業有一個信托機制,盡量讓經理人長期穩定。只要這個企業繼續成長,像楊元慶這樣的企業主人持有的股權依然會被稀釋,像就像惠普(HP)的創始人一樣。
相較於施振榮當初選定洋將蘭奇(現已經離開宏碁),柳傳志倒是堅定認為所謂中國人管理,就是希望由中國人擔任「第一把手」,因為第一把手主導企業方向,主要重點在於「融合」,而非「平衡」,一開始讓國際員工心中覺得你是一個國際公司,到後來融合進去,建立雙方共同認可的價值觀。
第一代熱血企業家
中國改革開放後,柳傳志是公認在經營戰略和執行力俱佳的第一代企業家,他善於處理投資者、政府、員工,以及公眾關係,在聯想管理體系和員工之間擁有極高聲望。盡管聯想一開始是國營企業,但成立之初,他就冒著政策風險設立員工獎勵機制,還設計聯想母子公司的治理結構,探索「建班子」、「定戰略」和「帶隊伍」的管理理念,現在這些都為其他中國企業所仿效。
回顧創業的心路歷程,柳傳志曾說和他年齡相仿的,大學畢業後正趕上「文化大革命」,每個人有精力都不知道做什麼才好,「想做什麼,都做不了,心裡非常憤懣。」事實上這位熱血創業者創業時已經四十歲。他說:「九○年代以前,中國創業和外國創業有很大不同,早期在中國創業,沒有奉獻精神,創業實際很難實現。如果我比別人多一點什麼的話,就是多了點這種精神。」他自認奉獻精神來自於對處境的清楚認識。「像我,如果完全沒有(中科院)計算所的背景,沒有計算所賦予的各種營養,聯想的發展會有很多困難。聯想是國有的,這一條其實起到了很大作用。我說我們貸款靠信譽,但如果我們不是國有的,光靠信譽行嗎?……年輕同志心裡要弄清楚,你做出的成績主要部分應該歸國家。心裡想不透這一點,做著做著,就會出現問題。」
不管是個人或是環境,聯想的起步都比其他IT企業來得晚,面對資訊工業快速變遷,今年初他在美國舊金山接受中文媒體聯合採訪時,預測未來資訊產業趨勢,他認為平板電腦將取代筆記型電腦,而聯想在平板電腦業務方面已完成組織結構調整,接下來將根據戰略路線圖分步驟往前走。他還預測,未來在平板電腦技術上,「各種組合都會出現。」最後的較量,可能在於誰能提供較好的內容服務,開發更多應用程式等。
他坦言,與蘋果等企業比,聯想無論資金、實力和技術積累都有相當大的差距,在此情況下,聯想的策略將是「努力跟住主流,積累到一定時候局部超越」,聯想有信心先在中國市場上穩住占有率,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自己的品牌和實力,「我們一開始也許會慢半拍,也許會超一拍,但一定不為小勝而輕狂,不為挫敗而氣餒,肯定會一步一步地走」。
ˉ柳傳志 經營戰略 建班子ˉ
「一把手」是有戰鬥力班子的核心,經營者應思考第一把手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如何進行自身修養?第一把手如何選取班子裡的其他成員,成員不合標準怎麼辦?班子成員如何進行考核?沒有意志統一的、有戰鬥力的班子,什麼定戰略、帶隊伍都無法實現。
ˉ定戰略ˉ
企業必須確定長遠目標;清楚最近的目標是什麼;選什麼道路到達;行進中要不要調整方向。
ˉ帶隊伍ˉ
兵會打仗嗎?兵有積極性嗎?要讓他們學會炸碉堡。事業部體制、艦隊型態是不是能調動人的積極性?規章制度訂得合理嗎?規章包括激勵方式、培訓及發現人才、企業文化。
ˉ分層管理ˉ
(公司裡)核心骨幹要的物質應該是長期的,能夠跟自己命運連在一塊,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舞台,能夠讓他們施展能力。對於中層骨幹,有往上走的意願的人,怎麼幫他們,發掘他們,給他們平台。至於一般員工,想安安穩穩工作,企業好了我也能好,對於這樣的人要了解基本要求是什麼,給予他們所希望的福利。
ˉ談上進心ˉ
年輕人能否培養,上進心強不強非常重要。關鍵時候,他說不幹了,就想學賣餡餅的老太太,掙那份錢就完了,這樣的人在聯想做到一定層次,到外國公司去,待遇會比聯想高。聯想要培養的是更在乎舞台和自我表現機會的年輕人,要培養能把自己的事業和國家富強結合在一起的年輕人。企業真正要做好,總得有一批真的是為國家、為民族富強,把職業變成事業的人。純粹求職的人,在聯想沒有大的發展。
ˉ談年輕人ˉ
年輕人悟性要強,什麼會妨礙悟性的發展?就是對自己的評價過高。悟性無非是善於總結的意思,但過高地看自己,容易忽視他人的經驗,無法領悟他人的精彩之處。有很多人有一定的能力,聰明而已,達不到智慧的程度;有的人個性很強,強到外力砸不破,這個人也沒有培養前途。此外,人如果無法有自知之明,同事做了八分,他也做了八分,但他把做的事看成十分,把同事做的事看成六分,他要這麼看,關係就沒法相處,也沒法進步。
ˉ中國發展ˉ
對於中國來說,國家投入的經費如何轉化為生產力,到今天始終是一個問題,科技創新絕不是一句口號,實際上是由若干個具體步驟來執行,到今天國家花了錢以後是不是轉化為生產力了,如果沒有轉化的話,毛病、癥結在哪兒,都是需要找到的。
小檔案
˙1944年4月29日生,祖籍江蘇鎮江市,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學校畢業後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電信工程學院學習;擔任國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實習研究員。也曾到湖南西湖解放農場、廣東珠海白藤農場勞動。1970年起擔任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後成為中科院人事局領導幹部處幹部。
˙1984年他和十名中科院同事籌資人民幣二十萬元,在中科院計算機所一間破舊的傳達室建立聯想集團。目前聯想已經成為中國標竿企業。
˙2010年聯想控股綜合營業額人民幣一千四百六十六億元,總資產人民幣一千一百二十一億元,員工總數近四萬餘人,中國民企五百大排名第三。
˙柳傳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代企業家,由於經營得法,屢獲國內外肯定:
˙1988年,獲首屆中國科技實業家創業獎銀獎。
˙1990年,獲第二屆中國科技實業家創業獎金獎。
˙1993年,被國家科委評為「火炬計畫先進工作者」。
˙1994年,在北京市第二屆科技之光優秀企業家獎中,被評選為北京市電子工業優秀企業家,並當選「中國改革風雲人物」。
˙2000年,《財星》雜誌評選他為「亞洲最佳商業人士」;《商業周刊》評選他為「亞洲之星」;並獲「CCTV中國經濟年度風雲人物」。
˙2001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他為「全球25位最有影響力的商界領袖」。
˙2005年,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CUSCR)授予他「推動美中關係傑出貢獻個人」,這是該組織成立四十年來,第一次將獎項頒發給非美籍人士。
˙2009年,榮獲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中國經濟十年商業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