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或滋陰潤肺的食材,如梨子、白木耳、山藥等,既可生津止渴,也有助保護呼吸道系統。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天是立秋,標誌秋季開始。台灣氣候仍存暑熱,秋老虎出沒、形成「暑溼夾燥」環境。中醫師指出,立秋養生應順應節氣,調養肺氣,預防秋燥引發的呼吸道與皮膚問題,並注重情志調養,避免憂鬱情緒影響健康。
建功馬光中醫診所醫師魏僑指出,秋季對應肺臟,燥邪易傷肺,引發乾咳、喉癢、鼻塞或皮膚乾燥,尤其過敏性鼻炎與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需注意。肺主皮毛,乾燥易導致流鼻血或皮膚搔癢。
魏僑中醫師推薦三個穴道,針對秋季咳嗽與呼吸不適,可用吹風機熱敷或指腹按壓10∼20秒。
1.列缺穴:位於手腕上方1.5寸,橈骨莖突內側凹陷處,主治咳嗽、氣喘、喉痛、胸悶,甚至頭痛與頸部不適,特別適合過敏性鼻炎患者。
2.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橈側,具清泄肺熱、滋陰潤肺功效,適用於乾咳、胸滿脹痛等症狀。
皮膚易乾癢者 可吃百合、蓮藕
3.合谷穴: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中點,促進氣血循環,疏風解表,預防感冒並緩解初期症狀。合谷穴按壓時力度不宜過重,以酸脹感為宜,每日2∼3次效果最佳。
針對秋季皮膚乾癢,魏僑中醫師建議多攝取滋陰食材,如白木耳、百合、蓮藕、山藥、梨子。
《黃帝內經》強調秋季「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建議順應陽氣收斂,保持規律作息。魏僑中醫師指出,立秋後情緒易憂鬱,因秋季五行屬金,對應「憂」的情志,建議清晨散步、拉筋或深呼吸,促進肺氣運行,穩定身心。
肩背、膝關節 注意避免受涼
建議民眾,情緒低落時可嘗試書寫日記或與親友交流,適時宣洩壓力,並避免過度思慮,以免耗傷心肺之氣,影響睡眠與免疫力。
睿鳴堂中醫診所吳宛容醫師強調,肺喜潤惡燥,應「潤肺養陰、防燥護肺」,避免辛辣、油炸、冰冷食物,推薦白木耳、蓮藕、水梨、西洋梨等清潤食材,幫助生津止渴、保護呼吸道。
吳宛容建議「早睡早起」,晚上11時前入睡,養陰固氣;早晨接受陽光刺激,提神醒腦,助肺氣舒展。立秋溫差大,需注意肩背、腰部、膝關節保暖,薄長袖或輕便外套為宜。運動應以舒緩為主,如太極、八段錦、瑜伽或快走,避免過度出汗傷陰,時間以清晨或傍晚最佳。
運動後可搭配溫水沐浴,保持毛孔暢通,促進氣血循環,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長期堅持有助提升免疫力與穩定自律神經。
吳宛容中醫師推薦兩款茶飲與穴位按摩,提升抗秋燥能力:
桂圓紅棗養心茶:桂圓10g、紅棗5枚、枸杞10g,500毫升水煮10分鐘,補益心脾、安神養氣,改善情緒低落與氣虛乏力。吳醫師提醒,桂圓偏溫,火氣旺者不宜過量。
沙參玉竹潤肺茶:北沙參10g、玉竹10g、麥門冬6g、甘草3g,600毫升水煮20分鐘,滋陰潤肺,緩解乾咳、喉乾、皮膚乾癢,適合秋季初燥者。
立秋是「由陽轉陰」的關鍵節氣,氣候與人體均需適應轉換。透過飲食調養、規律作息、舒緩運動與穴位按摩,結合養生茶飲,可有效潤肺養陰、提升抗病能力。兩位中醫師強調,順應自然節律,注重身心情志平衡,才能為秋冬健康奠定基礎,迎接寒涼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