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公司創辦人 葉滔 小小菌菇創造大產業

文/記者楊馳、鄒雨沁  |2025.07.27
180觀看次
字級
葉滔檢查自動化裝瓶流水線設備運轉情況。圖/新華社
葉滔檢查鹿茸菇的生長情況。圖/新華社
葉滔(中)與員工探討紅托竹蓀的種植工藝。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馳、鄒雨沁 

在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公司生產車間內,整齊排列的工廠化培育菌罐好似一排排哨兵,在可調節燈光的照射下茁壯成長。

「以前我被菌菇帶著『跑』,現在我要帶著菌菇『跑』。」望著這些凝結著奮鬥心血的成果,企業負責人葉滔語氣堅定地說。

出生於「中國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縣的「八○後」,葉滔是一名「菇二代」,從小對菌菇種植技術耳濡目染。留學歸來後,他曾輾轉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持續探索如何將小小的菌菇培育成現代化的大產業。

科技品牌打造產業

二○二二年,葉滔懷揣著「菌菇夢」來到廣西貴港,和年輕的團隊成員一起,花了兩年建成年產五萬噸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

不同於傳統的菌棒種植,基地採用液體菌種製種、工廠化立體式栽培等技術,每天可接種二十五萬瓶液體菌種。十層高的出菇房內,一天就能採收一百三十噸食用菌,效率比傳統種植提升超十倍。

「以前父母在林場種菇、賣菇,靠的是汗水和韌勁。今天我們要用科技和品牌,讓菌菇產業做得更大、走得更遠。」葉滔說。

為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種菇行列,葉滔還帶領團隊在基地周邊設置了十六個可移動的蘑菇方艙。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由公司提供菌包和種植技術,當地村民專心負責種菇,公司收購後直供北上廣深等地市場。

葉滔不僅帶領鄉親種植金針菇、鹿茸菇、海鮮菇等傳統食用菌,更突破了紅托竹蓀的全流程工廠化種植難題。他和種植專家團隊天天蹲守在菇房,通過不斷調試紅托竹蓀的菌種培育、營養配方等技藝,經過近一年的時間,成功將這「菌中貴族」降服。「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貴族菇』也能更多地端上尋常百姓的餐桌。」葉滔自豪地說。

現如今,廣東、湖南、海南等地的市場都已能吃上貴港產的食用菌,而葉滔則將目標投向了更遠的東南亞市場。

父輩播種新代結果

「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市場對鮮菇需求旺盛,廣西毗鄰越南,我們裝車將鮮菇運到越南的倉儲基地僅需八、九個小時,第二天就能讓越南人吃上我們的鮮菇。」說做就做,葉滔團隊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用不凡的品質和穩定的供應鏈成功征服了當地人的味蕾。

現在,基地每兩天就發送一集裝箱鮮菇到越南市場,金針菇、杏鮑菇等產品受到越南客戶的歡迎。葉滔介紹,二○二五年基地計畫出口一萬噸食用菌到東南亞市場。此外,還將尋找更多海外渠道商和合作夥伴,把菌菇麵、香菇醬料等創新產品出口海外。

談及未來的規畫,葉滔充滿自信:研發新菌種、開發更多精深加工產品、打造「菌菇研學+鄉村旅遊」新模式……「父輩種下菌菇產業希望的種子,我們年輕一輩要用自己的力量結出更多的碩果」。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