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公司創辦人 葉滔 小小菌菇創造大產業 文/記者楊馳、鄒雨沁 |2025.07.27 語音朗讀 18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葉滔檢查自動化裝瓶流水線設備運轉情況。圖/新華社葉滔檢查鹿茸菇的生長情況。圖/新華社葉滔(中)與員工探討紅托竹蓀的種植工藝。圖/新華社 文/記者楊馳、鄒雨沁 在廣西匯菇源生物技術公司生產車間內,整齊排列的工廠化培育菌罐好似一排排哨兵,在可調節燈光的照射下茁壯成長。「以前我被菌菇帶著『跑』,現在我要帶著菌菇『跑』。」望著這些凝結著奮鬥心血的成果,企業負責人葉滔語氣堅定地說。出生於「中國食用菌之都」福建省古田縣的「八○後」,葉滔是一名「菇二代」,從小對菌菇種植技術耳濡目染。留學歸來後,他曾輾轉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持續探索如何將小小的菌菇培育成現代化的大產業。科技品牌打造產業二○二二年,葉滔懷揣著「菌菇夢」來到廣西貴港,和年輕的團隊成員一起,花了兩年建成年產五萬噸的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基地。不同於傳統的菌棒種植,基地採用液體菌種製種、工廠化立體式栽培等技術,每天可接種二十五萬瓶液體菌種。十層高的出菇房內,一天就能採收一百三十噸食用菌,效率比傳統種植提升超十倍。「以前父母在林場種菇、賣菇,靠的是汗水和韌勁。今天我們要用科技和品牌,讓菌菇產業做得更大、走得更遠。」葉滔說。為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種菇行列,葉滔還帶領團隊在基地周邊設置了十六個可移動的蘑菇方艙。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由公司提供菌包和種植技術,當地村民專心負責種菇,公司收購後直供北上廣深等地市場。葉滔不僅帶領鄉親種植金針菇、鹿茸菇、海鮮菇等傳統食用菌,更突破了紅托竹蓀的全流程工廠化種植難題。他和種植專家團隊天天蹲守在菇房,通過不斷調試紅托竹蓀的菌種培育、營養配方等技藝,經過近一年的時間,成功將這「菌中貴族」降服。「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貴族菇』也能更多地端上尋常百姓的餐桌。」葉滔自豪地說。現如今,廣東、湖南、海南等地的市場都已能吃上貴港產的食用菌,而葉滔則將目標投向了更遠的東南亞市場。父輩播種新代結果「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市場對鮮菇需求旺盛,廣西毗鄰越南,我們裝車將鮮菇運到越南的倉儲基地僅需八、九個小時,第二天就能讓越南人吃上我們的鮮菇。」說做就做,葉滔團隊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用不凡的品質和穩定的供應鏈成功征服了當地人的味蕾。現在,基地每兩天就發送一集裝箱鮮菇到越南市場,金針菇、杏鮑菇等產品受到越南客戶的歡迎。葉滔介紹,二○二五年基地計畫出口一萬噸食用菌到東南亞市場。此外,還將尋找更多海外渠道商和合作夥伴,把菌菇麵、香菇醬料等創新產品出口海外。談及未來的規畫,葉滔充滿自信:研發新菌種、開發更多精深加工產品、打造「菌菇研學+鄉村旅遊」新模式……「父輩種下菌菇產業希望的種子,我們年輕一輩要用自己的力量結出更多的碩果」。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廣州餅印技藝傳承人】余兆基 守住手藝的「慢靈魂」 下一篇文章 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 熱門新聞 01【植感時光】天堂之果 紅豔刺寶木鱉果 2025.07.2702人生是過客 相遇皆因緣2025.07.2703泰柬衝突升溫 釀12死 31傷2025.07.2504男孩個性衝動 與睪固酮有關2025.07.2605林聰明行三好淨三業新書發表 推動三好願景2025.07.2606呼吸 蘊藏身心能量2025.07.2707落葉與離層部位2025.07.2508庭院不除草 吸引鳥兒回來築巢2025.07.2709【紅塵禪煙】彼岸2025.07.2710一次失敗的經驗2025.07.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張和平 尋菌30年成就團隊【廣州餅印技藝傳承人】余兆基 守住手藝的「慢靈魂」【侗歌傳承人】楊想妮 非遺傳承不能僅靠情懷做一棵照亮別人的「科技樹」【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 機器人將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科學家】黃志偉 安靜探索生命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