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大海】六度一般若

杜荷 |2011.09.02
1277觀看次
字級

日前,道場來了一位男士,特地為農曆七月布施錢財,做為供僧之用。我好奇詢問,發現他並不是一位佛弟子,而是一位人品好又樂善好施的人。他說:我心存善念,到處結緣,也是佛法。

這個論點只對了一半。行善做好事,通於任何宗教,甚至是人性本善的表現。但佛教之所以不同,就在於般若智慧的高妙。一樣布施、持戒、忍辱……若沒有般若為眼,在世間一如忙修瞎練,不得其門而入,或走入歧途。

前陣子,挪威發生駭人聽聞的槍擊濫殺事件,一名三十二歲的右翼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分子,痛恨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為維護他認為的正義,濫殺近百人命;佛世時,也有一位鴦掘魔羅受老師誤導,以為要殺一千人才能成道,竟瘋狂地殺了九百九十九人,最後連母親都想殺,幸好被佛陀及時度化,才導盲為正。知見能助人,也能害人。

般若是梵語的音譯,勉強意譯為智慧。然般若能透徹地了解一切事物的真理,含義遠高於智慧,所以多保留「般若」一詞。依理解程度分為三種: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明白般若,要從聽聞佛法、讀佛經開始,去認知無常、苦、空、無我等真理。就像小孩要上學,道理懂了,心中就會有準則,以「聞所成慧」入門。

進一步去思考聽聞和閱讀到的真理,融會貫通,是「思所成慧」。佛教真理有「有相的因果觀」,和「無相的空性」。種瓜得瓜,吃飯會飽是因與果的呈現;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是因果,有了因果觀便不會憑感覺做事。

思維無常,瞬息變化,沒有真實不變的物體。古時黃帝煉丹,想永保青春,現在看來可笑至極,但古往今來,又有幾人看透生死,徹悟空性!

運動員如果只是聽課、思維,不踏踏實實地練習,只能說他是一位觀眾,並不是運動員。修行人亦如是,最後仍要落實在生活,境上練心,成就「修所成慧」。點亮內心的般若燈,也能照亮無明眾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