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邕平生撰寫碑文計有八百餘通,〈麓山寺碑〉是五十三歲時所書,為其壯年之作,唐開元十八年(730年)九月立於湖南衡山麓山寺,現今碑石尚存。
碑文記述晉太始四年法崇禪師至此開山,繼之法導、法愍和尚等承襲衣缽,開皇九年,天台大禪師守護法庭,坐法華定,聲名大噪,後有曇捷法師拓展,歷經智謙法師、摩訶衍禪師、首楞法師者因襲;惟慧龍禪師,深以為性有習,悟識「道有因,止於心」,立即斷塵網,超越雲門,返歸山林,獨坐深林,別有一番氣象。
〈麓山寺碑〉筆勢雄大亦另有一番氣象,李邕此時筆法挺拔,氣勢縱橫,書風已趨成熟,若寶劍出鞘,凜然有勢,歷來與〈李思訓碑〉並稱為雙絕,如「干將、莫邪」二劍難與爭鋒。
李邕論書嘗云:「似我者俗,學我者死。」說得有自信,這自信源於傳統底蘊與積澱,因能擺脫舊習,所以產生新氣象,故久看能得深趣。對照當代創意書法,他們總是挖空心思強調創意,爭奇鬥異以搏取注意,但過眼之後即逝,如泡沫一般。凡學字不能從正途取勝者輒走怪異之途,所謂畫鬼容易畫人難。
好的書法作品如良友,使人日益珍惜,歐陽修在其著作《試筆》中所言:「余始得李邕書,不甚好之。然疑邕以書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為他書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篤。譬猶結交,其始也難,則其合也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