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用就對了!
美國知名的廉價航空西南航空公司,曾以「 體型過於龐大」為由,拒絕一名兩百多公斤的德州女子康妮登機,除非她多買一張機票。康妮與航空公司激烈爭執,為此錯過三班飛機,最後因為有一班次座位較空,她才不用多買一張票。西南航空事後向康妮道歉,並送上一百美元的禮券,但是此一事件已對企業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搞清楚弄明白
「券」與「卷」兩字因字形相近,常被混用。「券」(ㄑㄩㄢ)在古代是指一種契約、契據,常分成兩半,由進行交易或簽定合約的雙方各執其一,以做為信物。現今多泛指具有價值,可做為憑證的票根,例如:禮券、獎券、證券、點券、入場券等。根據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明:「券,契也。券別之書,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
「卷」則是多音字:
讀為「ㄑㄩㄢ」時,是指「彎曲」,常見的詞語,如:「卷曲」。
讀為「ㄐㄩㄢ」時,常見的用法有三:一是「把物體弄成彎曲狀」,這個意思的「卷」字通「捲」字,例如:「席卷」可寫作「席捲」、「卷土重來」可寫作「捲土重來」;二是「指稱被製成彎曲狀的東西」,如:蛋卷、膠卷、銀絲卷等等;三是當作「計算事物的量詞」,如:一卷衛生紙。
讀為「ㄐㄩㄢ」時,在古代是對「書籍」的通稱。在紙張大量使用前,是以竹簡和縑(音ㄐㄧㄢ)帛為主要書寫工具,無論是簡帛或紙張,都是以捲起來的形狀收藏,所以「卷」成為對「書籍」的通稱。常見的詞語,例如:書卷、開卷有益、手不釋卷。後來由「書籍」又引申指「機構備存的文書檔案」以及「考試的題紙」,前者如:「卷宗」,後者如:「考卷」、「試卷」。
「券」和音「ㄐㄩㄢ」的「卷」字,由於字形和讀音相近,使用時往往會混淆。尤其是「券」,在書寫時經常把下半部的「刀」部誤寫成為「力」部,或在說話時把讀音「ㄑㄩㄢ」誤讀為「ㄐㄩㄢ」。這兩字的主要用法都是當作名詞,只是「券」是一種有價值的憑證、契約,而「卷」則是指書籍、檔案文件或試題紙等。
(選錄自《每日二字‧這樣用就對了》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