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寶笈》有初編、續編及三編等三次編輯,經歷乾隆及嘉慶兩位皇帝。上圖是褚遂良模王羲之〈蘭亭序〉前段,鈐有「石渠定鑑」與「寶笈重編」兩印記(如上圖)。
《石渠寶笈》有初編、續編及三編等三次編輯,經歷乾隆及嘉慶兩位皇帝。上圖是褚遂良模王羲之〈蘭亭序〉前段,鈐有「石渠定鑑」與「寶笈重編」兩印記(如上圖)。
當時收錄的書畫,以乾清宮、養心殿、三希堂、重華宮、御書房等庋藏處為主。
入選《石渠寶笈》書畫者均有鑑定印(如石渠定鑑、三希堂精鑑璽等),與編入印(如寶笈初編、寶笈重編及寶笈三編等)鈐記,此舉主要目的在建立內府的書畫清冊。
以書畫著錄清冊而言,《石渠寶笈》其數量是歷代之冠。書畫著錄有悠久的歷史,最早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的畫家顧愷之編有《魏晉勝流畫贊》。
此後,著名的私人編撰有唐代裴孝源《貞觀公私畫錄》、宋代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元代周密《雲煙過眼錄》、明代張丑《清河書畫舫》、清代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等。
而官方最早始於南朝齊高祖蕭道成的《名畫集》;至唐初中書舍人裴孝源編《貞觀公私畫史》;後有宋《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
前述無論是私人與官方的藏品數量、規模及編記等方面,均無法與《石渠寶笈》相比較。乾隆皇帝將歷代的書畫名跡作一整合,此《石渠寶笈》所登載的書畫收藏,完整記錄著一部中國書畫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