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是指思維和言語所不能達到的微妙境界。主要用來形容諸佛菩薩覺悟的境界,或智慧、神通力的奧妙。唯各經對「不可思議」的內容有不同說法。《增一阿含經》提到四不可思議,有:世界、眾生、龍、佛土境界。《大寶積經》也舉出:業、龍、禪、佛等四種境界為不可思議者。《大智度論》則載有五種不可思議:眾生、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佛力等,又以佛力最不思議。另據《六十華嚴》卷三十所載,更有十種不可思議。
又以《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之說為起源,經云:「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經中維摩詰居士透過屋納寶座的神奇展現,說明芥子納須彌的奧妙,以揭示修行的途徑,必須直觀一切法的真相,才能證悟真理。而此境界是神妙不可言喻的,也就是「不思議解脫法門」。
〈維摩經序〉則提到:「不可思議者,凡有二種: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測。二曰神奇,非淺識所量。」此中所言二種,主要是指佛、菩薩神妙無法言喻的(解脫)境界,實非凡夫所能揣測思量的。
由於凡夫的思維是透過見聞覺知等所獲得的外在訊息,以進行思考,是有分別性、相對性的「世間法、有為法」,屬於凡夫界的事物;也因為有分別、相對,才能以語言、文字乃至肢體、表情等等來表達、辨別。於此之外的,就無法去分別想像了。
而諸佛的境界便是超越世間、分別對立的,屬於無為法,因此不能以一般的世智聰辯等來思維想像。即便緣起的世間我們都已很難理解,更何況是無為法的境界?故知吾人的視野、智慧是很淺薄且有限的,自是無法與佛的境界相比,所以說「不可思議」。
其後「不可思議」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超乎常情,令人無法想像,難以理解;或是形容事理深妙神奇,無法以思索或討論而得知。同為形容無法理解超乎常情之事物,然二者「不可思議」用於不同對象,其境界亦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