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及澳洲沙漠地區,季節性的暴雨會給乾旱的土地帶來短暫的河流,這些河流迅速的形成,但也在很短的時間又因水量後繼無力,沒有機會流到大海而枯竭。
然而,讓生態學家最為驚訝的是,在這麼短的生命周期中,水系中已出現各種生命的活動跡象。無處不在的微生物、小魚卵、種子等,當大水一來,這些微細的生命體就各自奮力的發展,形成豐富的生物鏈的一員。所以科學家曾經發現僅存在數十天的河流中竟然出現了小魚,的確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這些在所有生命體系中,排在進化種類下層的微生物,事實上是生態系統中的大功臣,牠帶來了比較大的生物的生存依託,例如吃這些小微生物的小蟲,小蟲又帶來了鳥類,鳥類又帶來更多的生物等等,形成一層又一層的生物鏈。豐富的生命發展也因此展開,最終連大象、獅子、甚至人類都可能因此而成為這個生物鏈的訪客。
因此我們從生物的演化中可以看出,以萬物之靈自居的人類,事實上是這個大生物鏈的依賴者,反而對生命的源頭做出重大貢大獻的,是讓人看起來不足為奇的微生物,而這些小生命卻依賴著濕地、沼澤地才能存活。
在全球生態大量遭受破壞的今日,許多原始濕地已被改變成為農田或是住宅用地。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多數來自人們對濕地的不了解,很多人甚至以為濕地是一蚊蠅滋生、沒有價值、並且必需被整治或改變的地方。因此大量的原始濕地被改成耕地或是遭受破壞及汙染,許多看不見的生命發展機會因此被斷絕了。
濕地約占全球面積的百分之六,但卻為百分之二十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扮演著重要的生態調節角色,因此有「地球之腎」的美稱。所以濕地不僅該被人類保護,同時更應有效的去創造有利濕地發展的條件,這是現代科技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人類一直談論如何保護環境,但事實上,保護仍是一種消極的事後彌補手段,主動而積極的方式,應該是想辦法將生態優質化,讓各種生命的循環和發展的控制,從人類的手中交回給大自然,也就是說回復地球原有的生態系統,讓地球具有免疫力,生命力,如此才是長遠的生態保護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