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剎巡禮-- 正定隆興寺 宋建築藝術典範

蔡良瑞 |2014.03.06
3496觀看次
字級
 銅鑄千手觀音。 圖/暖暖書屋提供
 摩尼殿。 圖/暖暖書屋提供

文/蔡良瑞

圖/暖暖書屋提供

中國大陸河北省石家莊的正定隆興寺,創下多項第一名的紀錄:宋朝遺存最大寺院、最大殿宇摩尼殿、最大體量的銅鑄千手觀音像,另外被美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坐觀音像、慈氏閣及轉輪殿中的永定柱造及叉造柱等都是隆興寺極大特色。除了具有旅遊的可看性,也是考古建築、藝術研究等不同領域的關注對象。

隆興寺氣勢恢宏,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中國名寺,創建於隋開皇六年(五八六年),始稱龍藏寺,於北宋開寶四年(九七一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修鑄七丈三尺的銅質千手觀音,並蓋大悲閣,日後以大悲閣為主體進行擴建,經過金、元、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維修。於清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年),另命為「隆興寺」,也就是當地人俗稱的「大佛寺」。

摩尼殿 牆面繪佛教故事

走進隆興寺,占地八二點五百平方公尺,從面積和建築的規制而言,都具有超級大寺的規模,雖經過各代修葺擴建,宋代遺存仍十分完整,是現存宋朝時期建築及藝術的典範。

摩尼殿建於北宋,建築為重檐歇山頂,四面抱廈呈「亞」字形,一般廟宇的抱廈多建於南面或北面,很少有四面抱廈又體量如此巨大的例子,摩尼殿應是宋朝遺留規模最大的殿宇了。在檐牆內壁及佛壇、扇面牆面均繪有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

隆興寺碑上記載,大銅佛的鑄造,是先鑄佛,後蓋樓,也就是說,將大佛分段鑄造完成後,在原地蓋樓,是先有佛像再建殿宇的少有例子,由此可以透露出當時對此大佛像的重視程度。如果是先完成建築再鑄造,佛像的體積很可能會受限於空間,而大為減小了。

慈氏閣 永定柱造無接點

慈氏閣建於宋代,內有一木雕立式彌勒菩薩像,高七點四公尺,於宋代以獨木雕刻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慈氏閣內出現了罕見建造形式,在佛像的兩側可看到二根立柱,由地面直通屋頂梁架,這種通柱法,稱為「永定柱造」。這種工法,除了採取一柱到底,沒有接點的方式,來加強其結構的強度外,同時,立柱的位置也與下檐柱的距離很近,等於又補強了加長柱子側推力的問題。這種通柱法,在明清時期漸有較多的運用,但在宋朝遺存,慈氏閣是唯一目前所知的唯一實例。

藏經櫥 體積大採移柱造

轉輪殿建於北宋,是一座二層樓閣,於元、明、清三代都有重修。

閣內安置一直徑七公尺的八角木製轉輪藏,是一可以轉動的藏經櫥。由於此藏經櫥的體積巨大,因此,造成立柱的位置必須修正,一般情況會有減柱或移柱的選擇,而轉輪藏採用了移柱造的方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轉輪殿使用了上下交柱的的形式,將上層檐柱底部開十字口,插在下檐柱柱頭的斗栱內,但向內退半柱徑,這就是古法中的「叉造柱」。這種特殊的工法,若從底部觀之,會覺得上檐柱好像飄在空中,雖給人一種不安定的視覺效果,然千年的歷史已經證明其結構的安全性。

倒坐觀音 獲譽東方美神

摩尼殿北面扇牆為五彩懸雕,正中為觀音像,也叫倒坐觀音。高三點四公尺,頭戴寶冠,項飾瓔珞,身著彩衣紅裙。與正襟危坐於寶座上的嚴肅形象不同,而是抱膝蹺足,上身微向前傾,面容略帶微笑,姿態自然優雅。

魯迅先生的倒坐觀音玉照,譽為「東方美神」。他說,別的像是「把人神化」了,而這張像是「把神人化」了!這是塑造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塑像。(系列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