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定光佛廟入口。圖/謝貴文
廟內供奉的汀州祖籍神定光古佛。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自清代將台灣納入版圖後,由於大量土地需要人力開墾,吸引許多閩粵先民渡海來台,他們為求一路平安,多會攜帶故鄉的神明香火隨行,並隨著定居後聚落形成,正式建廟供奉。這些祖籍神明,成為各地方團結、整合族群的重要象徵,如泉州的同安人拜保生大帝、安溪人拜清水祖師、三邑人拜觀音佛祖,漳州人拜開漳聖王,粵東人拜三山國王。
在清代來台的移民中,汀州人因數量偏少,屬於弱勢群體,且在省籍上歸屬於閩,但又與粵東客民屬同一方言群,族群定位不清,故常為人所忽略。事實上,汀州人來台年代甚早,且分布地區涵蓋北、中、南,也出現多個重要家族及士紳,並在彰化、淡水兩地建有主祀祖籍神定光古佛的廟宇,對於早期台灣的開發、文教與民間信仰,皆有不小的貢獻。
根據清代方志記載,彰化定光佛廟原名「定光庵」,位在縣城內西北方,乃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汀州永定士民鳩金公所建,為全台最早主祀定光古佛的寺廟。當時由於渡台移民大增,為爭奪土地與水源,時有紛爭,分籍意識日益明顯,以致同籍移民多聚居一地,並興建祖籍神明廟宇來團結族群,定光庵即是此一背景下的產物。
清代台灣中部的汀州族群集中在南屯地區,他們選擇在彰化縣城內興建定光庵,主要是因其不僅用於祀神,亦具有會館的功能,可作為汀州籍官紳交流聚會之所,亦能提供外地同籍鄉親來此洽公或應試所需協助、休息甚或寄宿之處。尤其能在行政中心的縣城內建立祖籍神明廟宇,不僅可凝聚同籍情感與向心力,也對外宣示汀州人的存在,讓官方與其他族群不敢忽視。
彰化定光佛廟創建後,曾經歷幾次修建。從現今廟內所保存的匾額、楹聯及「汀州八邑倡議提捐紳士緣首董事祿位」,可看見清代汀州籍官員與士紳的大力支持,且都出於永定、武平、上杭三縣。另有幾位原鄉名人亦列名其中,顯示台灣的汀州移民始終與故鄉保持密切互動,祖籍神明更是連結雙方的重要因素。
日據時期,彰化定光佛廟部分建築遭到拆除,會館功能消失殆盡,經營一度陷入困境,但香火仍維持不輟,並被列入縣定古蹟。
如今,該廟信徒雖仍是早年倡捐有功人士的後代,保有鮮明的族群色彩,但大多已不知自己為汀州客家人,亦不會講客家話。所幸兩岸開放宗教交流後,他們返回汀州祖廟謁祖進香,並透過參與兩岸定光佛文化節,重新與祖籍地連結起來,也逐漸找回身為汀州人、客家人的族群意識。